【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郑信哲]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民族关系研究
  作者:郑信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22 | 点击数:13255
 
1.历史原因。过去,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长期对立,城乡差别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居民差别待遇上,城市居民享受价格极低的基本住房、低价供应的粮油副食、国家包下的中小学教育、职工享受公费医疗、退休保障等,而农村居民却没有这些优惠;表现在人口方面则是城乡之间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别、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管理方面则是城市较高的组织程度和乡村较低的组织程度等。长期的计划经济强化了这种对立,也造成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差别的存在是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并处于不利地位的深刻背景。它影响到当今城市流动人口的现实生存心理,流动人口所处的竞争弱势,使其社会地位得不到提高,存有受歧视心理。
2.平等的公民权观念薄弱。城市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他们由于历史原因在生活方式、文化素质、相关的制度观念等方面确实存在着落后的一面,为城市有序化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城市并非是城市人的城市,而是全体公民的城市,所以无论从政府还是从城市居民来说,都应有一个开放和公正的态度,应该平等地对待流入城市的乡村人口。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城市管理者出于对管理效率和管理工作方便的要求,往往更侧重于保障城市的正常秩序,忽视流动人口应有权利的保障,相关的法规也不能实际保障城乡不同人口间的平等权利。
3.管理体制和法制还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各地区间管理的分散性,以及同一城市相关部门之间不能真正协调有效地管理流动人口。地区之间管理的分散性是说由于缺少统一而有效的领导和规范,各地区、不同城市之间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表现为不统一以及本位主义,这很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最终形成。具体到某一个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涉及到公安、工商、税务、劳动、规划、计划生育、妇联和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等,各部门均分管一部分与流动人口相关的工作,从理论上来说其工作流程是合理而有效的,但实际操作中工作多有交叉,容易出现“盲区”。如,由于收费的存在,使得一些部门间有费可收争着管,无费可收则无人管,造成一部分流动人口得不到有效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工作效果。法制不健全,一方面表现为相关法规不完善,配套性差,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现有的法规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执行。有研究表明,我国尚未给予流动人口应有的法律地位,或者说尚未对人的迁移和流动这一基本权利给予法律的肯定,从而在深层次上影响着行之有效的人口流迁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大多数城市只从保护市民的利益和有利于城市治安等单一角度出发,制定带有明显歧视倾向的政策,如对“外来人口”实施总量控制,限制外地人员的就业行业等,有违公民就业平等的原则。这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影响全社会的整体利益。[14]
4.流动人口管理相关资源支持力度小。一些城市由于缺乏对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的认识,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投入较少。就现有管理机构本身来说,普遍存在着人员配备较少、手段落后、资金不足等问题。如乌鲁木齐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三级管理机构均非政府正式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化水平低,只形成了“松散型”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的新情况;流动人口多为劳动力型人口,大多以务工和求生计为主要目的,但是现有的城市劳务管理中缺少相关的、全面的信息服务,流动人口大多带有盲目性,从而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由于人口流出和流入地之间的政府在管理上没有衔接的功能,流出地对外流人口基本不存在管理,往往只是坐享其利,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政府管理职能,未能在流动人口的上游区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等,无形中增加了流入地管理上的难度。
(二)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课题。
少数民族流迁人口进入城市,加速了城市居民的多民族化,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少数民族的新居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5个民族自治区已建立19个地级市、30个县级市,5个自治区之外的民族地区有25个县级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4个自治县撤县建市。少数民族城市人口显著增加,据国家民委不完全估测,1997年,建制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20%。随着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的增加,城市民族成份增多,每个城市都有几个以至几十个民族成份,而且各城市民族成份和少数民族人口仍在不断变化,有增加趋势。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有55个少数民族,天津、上海、武汉、郑州等大城市少数民族成份均在40个以上。城市多民族化趋势的形成和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城市民族工作成为民族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胡阳全]近十年国内傣族研究
下一条: ·[孙正国]中国族源性女神母题的文化阐释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
·[徐赣丽]从乡村到城市: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转向·[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尹笑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
·[刘晓]城市边缘艺术节节日模式与发展初探·[季全保]古镇民俗留痕 城市融入乡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