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我们回不回家过年:《中国新闻周刊》特稿
  作者:记者 刘炎迅 吴凡 庞清辉 王臣 刘子倩 陈薇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4 | 点击数:27230
 

  网上回家路

  尽管排队艰辛、网站瘫痪、电话拥堵,仍挡不住一颗颗回家过年的心。为了回家,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坚持不懈如范志明者,最终依靠传统的排队拼体力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而他的另一些同道,则选择了提前回家。

  元旦假期过后,焦海东从天津家里回到北京,发现在他东城区培新街住处附近的几家小饭馆都没人了。跑过去一看究竟,才知道,这几家店已经早早放假,老板、伙计提前回家过年去了。

  由于今年的除夕在1月22日,而春运从1月8日就已经开始,较往年提前了不少,所以很多在北京的私营业主选择了提早结业,赶在春运高峰来临之前回家过年。

  而不能提前回家的人,还需要在春运的队伍里,为了一张回家的车票努力。

  2012年春运期间,中国将有累计31.58亿人次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这是中国历年春运中出行人数首次突破30亿人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回乡探亲,也有少部分外出旅游。

  在这其中,有2.35亿人次将通过铁路运输进行。节前、节后的铁路总体运能均超过历年。来自铁道部的数据显示,从1月1日至8日,网上订票“12306”网站日均点击次数超过10亿。1月9日,12306点击量更是超过14亿次,相当于“每个中国人点击超过一次”。

  这样的点击量,造成了从1月初开始,12306(铁路订票网站)难以登陆,铁路订票电话屡打不通,“订票难”成为网络最热议的话题。由外来务工者写给铁道部的一封公开信,也成了人们议论的头条。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试验网络购票和电话订票,结果也是“困难重重”:从8日8点开始,记者拨打铁路统一订票电话95105105,近一小时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忙音状态;尝试登陆12306网站,则一直显示“当前访问用户过多,请稍后重试”,多次尝试终于登陆成功之后,又由于选择网银错误而支付失败,再次登陆之后,已经超过了系统规定的支付时限。

  刷票有多难?两台电脑、两部固定电话、一部手机,是网友“luqingyi0824”的买票装备。而就是这样的配置,仍然需要“从4号到9号,连续6天5点(新疆时间3点)起床,守在电脑和电话前,历经苦难,终于买到车票!”

  类似这样的帖子,网上还有很多,有买到票者戏称,在12306上订到票和在淘宝上“秒杀”的感觉差不多,甚至还要更难一些,毕竟淘宝“很难有14亿的访问量”。

  除了买到票的“炫耀帖”,各种经验分享帖也层出不穷。更有甚者,针对12306订票网站登录困难的情况,一些拥有技术背景的网友更是开发出了多个版本的刷票软件,《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尝试了其中几个,的确可以顺利登录和成功订票,让人不禁感叹真的是“高手来自民间”。

  外来务工者也要“过年不回家”

  有人千方百计买票回家,而有的人则选择不回家。

  范志明的一些年轻同乡就在其中。他们有些认为过年回家浪费钱,部分因为喜欢大城市的热闹,选择了留在城里过年。“他们年轻,没家没业,觉得回去浪费钱,还不如在北京热闹。”范志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4岁的兰俊生是“过年不回家”的年轻外来务工者一族。

  作为经历过几年春运的“过来人”,提起去年的买票经历,兰俊生笑笑说,“四个字,不堪回首”。

  2008年,兰俊生和女朋友一起来到北京打拼,工作不算理想,是范志明修理厂的同事。但是由于曾经在电脑专科学校就读过,兰俊生可以从事汽车维修中的较高职位,收入比范志明略高。2009年的春节,兰俊生第一次感受了北京的春运,“那叫一个恐怖”。

  兰俊生的工作常常需要深夜加班,排队买票往往都是在熬过一个通宵的下班之后,“那种精疲力尽的感觉现在都还记得,好几次险些晕倒在买票的队伍里。”兰俊生说。

  排队的结果还算好,他和女朋友分别赶在春节前回到了家。

  接下来两年的春运经历大同小异,“工作越来越忙了,买票基本就是碰运气”。

  2011年,兰俊生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女友离去。“算了,过年不回去了,成都亲戚多,懒得回去强颜欢笑,自己在北京静一静也好,爸妈应该能够理解。”在喝下一杯“小二”之后,兰俊生做出了这个决定。

  同时,他还做了另外一个决定:明年要回成都找一份工作,这样,春节,就可以不用再为车票烦恼了。如同兰俊生一样的年轻候鸟们,终于厌倦了在北京漂泊的生活,他们原本可以有更多的梦想,再也不用像范志明一样,寄托在一张小小的、布满了体力与尊严屈辱的车票上面了。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01月16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倪方六]为啥女不祭灶?
下一条: ·怎样留下我们的年味儿?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吴卓远]浅析丧礼与生死观的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迎虎年,将这只“镇宅神虎”请回家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