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国家的与超越国家的民俗学:对象与视野
  作者:周星 程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3 | 点击数:7521
 

  程鹏:周老师,您还说希望民俗学者可以与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就是说既希望民俗学者参与文化政策的制定,又希望与政府保持距离,这个距离怎么把握?

  周星:我也是觉得学术当然要对国家有贡献,对社会要有建设性。我是受费老、钟老、杨先生的影响,他们这一辈大学者都是学术救国、学术为民。钟老追求人民的民俗学,费老也是为了人民的人类学,这些理念我都很认同。只是在中国的特定场景下,学者和国家、权力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处理好,要么是学者被国家完全同化掉了,要么和政府对立,好像一定得反政府才是学者,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止是民俗学,很多学科都没有处理好。我是认为学者先要做好研究,安身立命的是学术,因此要有基本的立场和学术价值观,不为权力所腐蚀,不要企图通过接近权力而介入学术的世界。认真地追求学术,自然会为国家所用,自然能够为民造福。从事学术研究获得的结论、成果,会自然变成国家的学术财富、智慧财富。同时,民俗学研究的成果还可以通过社会批评或文化评论,而对社会、国民有所贡献,甚至也有可能帮助民生、推动民主。但前提是你的学术得是地道的,而如果借助于权力,就难免傲慢啊。

  程鹏:就是说“打铁先得自身硬”,所以,您说中国学者在参与“非遗”保护运动的时候,不是参与不参与的问题,而是说民俗学家拿什么资本去参与?或者说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参与?

  周星:对啊,我想说的是,民俗学家的研究没有做到位,当有这么大的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来临时,就难免捉襟见肘。我们的学术储备和研究积累远远不够。例如,“非遗”名录的补充和追加,就意味着这个过程太过仓促,同时也表明民俗学界提供的知识并不那么精准和具体,还没有做好研究,就在那里给出结论了。不仅积累不够,很多时候连民俗事象的分类、分布都没有搞清楚,更别说严谨翔实的田野报告了。很多认定都是基于地方文化行政部门掌握的情况,而不是依据民俗学家的田野调查报告。应该是基于调查,有了田野报告之后,才能去做价值的认定。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批评哪位学者,这是我们民俗学界集体的欠账啊。民俗学家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绝对是贡献,但通过参与,也会发现很多力不从心的地方。民俗学家参与是好事,除了必须是以地道的学术来参与之外,还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对于社会、国家和民众的责任,因为你提供的学术知识如果有问题,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和权力一定是对等的。

  八、民俗学的公共性和实践性

  程鹏:周老师,您在文章里说过中国的民俗学不缺这个实用性的研究,它的表现在哪里?您能否谈一谈民俗学的应用研究呢?

  周星:民俗学具有公共性,其他任何学术也都有公共性。从“国家与民俗”的概念去思考,行政参与或影响之下的“公共民俗”,比如说像“春晚”,还有政府直接举办的节日、间接支持的“庙会”等等,都是民俗学需要关注的实践性课题。进行这类课题的研究,目的并不是为了引起哪位领导或部门的重视,而是从中发现各种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古村镇的开发建设,需要咨询民俗学家的意见,像陈勤建教授曾经实践过的那样,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这些当然都是一种对民俗学知识的应用。我想把应用或者学术的社会实践属性更加宽泛地来看,就是民俗学的学术成果,一定会对社会有建设性,你做的越扎实、越严谨,它对社会的建设性也就越大。我们中国学者大都不反感应用研究,“学以致用”是我们中国知识界的一贯传统啊,问题是做得很有参考价值的应用研究并不太多,比如说民俗旅游研究,好像是如何开发讲得很多,但千篇一律,说的话都不是民俗学家独有建树的见解,例如,开发旅游以后民俗会有怎样的变化,会发生哪些问题?或者是当地人如何重新解释自己的文化等等。如何开发那些套话,并非民俗学家所擅长的应用,如何提出对于当地百姓,对于当地的文化资源有价值的主张或评析,才是更具实践性的应用研究。我们并不缺乏应用民俗学的思想,欠缺的是好的应用民俗学的研究实践,确确实实能指出问题,能帮助到这个地方或者这些民众。现在很多民俗学的论文,经常是“当事人”不在,看不见当地百姓的立场、情感和生活,或者只见民俗事象,不见人。当然,学术界也还是需要有所分工,也不需要一窝蜂都去做应用研究,都去介入“非遗”工作。学术研究不能说哪种高,哪种低,学院派民俗学者可以多做一些理论性的研究,多做一些对民俗学理论的追问,多一些对民俗学体系的思考,多做一些对西方民俗学理论的介绍,都是很好的。而地方上的民俗学家把本地的民俗事象调查清楚,把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整理好,可能更切合实际,也更有价值吧。然后,我们有民俗学会和各种学术交流的机制,可以使得学院派民俗学家和地方民俗学家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有的学者多一点实证,有的学者多一点理论,都是可以的,但你不能把这种分工绝对化。可能做理论的人也需要做几个个案或田野的研究;做田野或实证性研究的人,也需要理论的思考;地方民俗学家以本地方的民俗文化为主,同时也需要想一想本地方的民俗文化跟全国、甚至全球化的关系。总之,我觉得学院派民俗学家和地方民俗学家一定要互相交流、相互欣赏。这在学科建设上来讲,最为重要。

  程鹏:作为民俗学的学生,我觉得多做一些实用性的研究或者在学校里做一些相关实践活动,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也会很有帮助。

  周星:没错,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比如说到一个地方做一个策划,或者做某种设计,民俗学里面有很多文化的资源,可以学习和应用。社会实践的形态很多,去给某一个乡村做一个民俗志,给地方政府做一个专案的调查等等。中国社会这些年变化很大,这部分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当然,民俗学的学术和社会需求之间,可能还是有一个在实践中逐渐对接的过程。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

  程鹏:谢谢您的鼓励,这次访谈也让我收获良多,再次感谢您!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四期;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李向平谈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
下一条: ·田仲一成谈战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
·[杜小钰]试论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美学内涵·[陈亚琼]声音的书写:“理想集体”的话语表达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齐心协力保护非裔活态遗产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Panas Karampampas]希腊财政紧缩政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
·[张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语言能力·[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
·[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文明
·[肖博文]使力、乏力与借力:国家文化治理的半正式运作·[蒋亭亭]梁山水浒人物传说传承与传播的影响因素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