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石硕]隐藏的神性:藏彝走廊中的碉楼
  作者:石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14065
 

  
  五、结语
  
  从上述种种迹象看,碉楼起源于信仰的可能性似比起源于防御的可能性要大。也就是说,碉楼的起源可能并非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出于防御,而最初可能仅是一种“祭祀天神”、表达对天神的信仰或用以“镇魔”的建筑,只是到了后来由于部落间战事冲突增多,碉楼本身确为很好的防护体,才逐渐派生出防御的功能。特别到了较为晚近的元明清时代,由于当地战事增多、资源竞争加剧,碉楼的防御作用日趋凸显并占据主导,防御推动了碉楼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因碉楼的功能发生转换导致碉楼的原初意义与功能逐渐弱化或丧失,并逐渐被人淡忘或遗忘,仅在一些个别较封闭的地理及文化单元中尚清晰地保留着过去的痕迹及面貌,扎巴可能正是这样的区域之一。假如以上判断不误,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碉楼最初的功能乃是处理人与神的关系,以后才派生出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防御的功能。此演变轨迹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之逻辑。一般说来,在越早期的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也更居主导地位。而当时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媒介就是“神”,“神”的作用正在于处理和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扎巴地区流传的没有碉“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定居,住房生命都要被神秘的力量摧毁”的传说,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状态。因此,在早期社会中“神”对于人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人际之间关系。从此意义上说,碉楼由最初处理人与神之间关系之物而逐渐转变为应付人际之间冲突的防御性建筑就应是顺理成章之事。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有助于我们对碉楼原初意义与性质的认识。一般来说,碉楼门窗均十分狭小且将窗户做成外窄内宽,按常理理解这显然是为了便于防御,并极易将此作为碉楼确为防御而建的一个证据。但是扎巴人对此却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称碉楼门窗狭小且外窄内宽,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僵尸进入侵扰住户。对此我们还可找到一个相同的例证:过去西藏一般百姓的住房普遍实行一种“矮门”,外人亦极易按社会等级及实用角度去理解,然而另有这样一种解释:“西藏民居修成矮门是为了防止起尸出入,这习俗只存在于民间,王宫和寺院不必建成矮门。因为王室卫士林立,壁垒森严,没有起尸创(原文如此,疑为‘闯’之笔误——引者)人的可能性,寺院有佛光和灵气,起尸也进不去。”这个例子颇能说明一个问题:藏地民间许多事物其初始意义大多和古老信仰及宗教观念有关,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事物的原始意义可能逐渐丢失或被替代,以致后来的人们遂以其被替代和派生的意义对其进行解释。今天人们把青藏高原碉楼普遍解读为因战争而起的防御建筑很可能也存在类似情形。


(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永祥]现代化对彝族土掌房的冲击
下一条: ·[张跃 刘娴贤]论怒族传统民居的文化意义
   相关链接
·[林玲]神性与伦理:虞舜孝感动天故事的经典化·[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
·[王志胜]神性的石头——另一种土地神崇拜·[徐娅玲]韩国民俗符号中的“女神性”
·[李柯]共生、应时与认同:民俗谱系视阈中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岳永逸:只要世俗不能解决全部困境,神性就有存在的可能
·“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杨洪恩]重温历史——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抢救始末
·[李静玮]从人性到神性·[刘旭涛]透过神性看人性
·[刘建国]罗平布依族民间文学的神性意识·吴真 著:《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
·[降边嘉措]扎巴老人说唱本与木刻本《天界篇》之比较研究·[高伟]浅谈文物田野调查和民俗田野作业关系
·保护不能与开发并举:开平碉楼保护开发论坛·[吴秋林]仪式与傩戏的神性空间
·[刘铁梁]庙会类型与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四川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开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