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家乡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家乡民俗学

[安德明]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9 | 点击数:24878
 

中国民俗学当中的“家乡民俗研究”,同西方的“局内人民族志”有着相似的地方。但两者又有着关键的不同:前者是在缺乏理论总结的情形下无意识地走出的一条道路,后者则属于一种经过反省之后的学术自觉。这样,二者在理论系统、方法基础等方面具有着较大差别,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今天,家乡民俗研究随着中国民俗学的创立和发展,已经走过了八十多个春秋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外学术的交流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民俗学者则发出了建设中国民俗学派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积极倡议,这一切,都为我们对中国民俗学中的家乡研究进行理论总结,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那么,从中国民俗学中的家乡民俗研究,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发现呢?
首先,如上文所述钟先生的观点提到的,就是家乡民俗研究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解的优势。因为研究者是对自己的家乡民俗进行调查,所以对于当地文化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诸多微妙内容,都能够迅速领会和理解;对于各种习俗的特殊功能、意义,也都能够有准确、深刻的把握。二、语言的便利。研究者可以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母语方言,与家乡的父老随意交流。在他们之间,不会有任何生僻的土语生词妨碍相互意思的表达,对于言语中通过某些句式的特殊运用、语气的变化等所表达的微妙情绪,调查者也都能够有比较准确的领会。这样的便利,可以说是在异文化当中进行调查的研究者很难具备的。三、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在自己的家乡进行调查,不用象在其他地区那样,首先要去适应环境,去努力建立与资料提供人之间默契、融洽的关系——这是进行异文化的田野研究时十分必要的基础工作,而要做好这一点,往往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如果是在自己的家乡,对于环境自然会比较熟悉,与家乡父老之间也都会有着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这将为研究者尽早顺利进入田野工作,提供很好的铺垫。四、心理上的舒适和生活上的适应。不少在异文化中进行田野的研究者,都有过不得不忍受生活的不适、心灵的孤独等煎熬的经历,而在自己的家乡,却很少遇到这样的困扰。上述这些优势,大概是中国民俗学从一开始就有大量进行家乡调查和研究的学者的内在原因。而北大风俗调查会当年把家乡民俗调查作为实地调查的基本原则来强调,大概也正是基于对这种调查之特殊优势的认识——它指出,之所以要这样做,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25]
其次,进行家乡民俗研究的中国民俗学者的心理机制,具有十分值得分析的特点。那就是他与自己的家乡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融合又相脱离的关系。一方面,他是处在家乡民俗文化氛围中的成员,另一方面,由于掌握了相关的学科知识,他在心理上又有一个“跳出”家乡的过程,具有了一种比其他身处那种民俗当中的普通人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眼光,因而能够把自己置身其间、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陌生化、对象化,对它加以观察和审视。以这样的眼光和视角,再“回到”自己的“母体文化”中,他们的学术触觉只会变得更加敏锐。这正是那些“家乡民俗学者”之所以能够完成大量外来学者所难以完成的有价值的民俗考察和研究的一个起点。它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所谓的“学术眼光”,并不一定非得到完全陌生的异文化中才能够具有或保持。
第三,除了种种的优势,家乡民俗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笔者个人在进行这种研究时就曾遇到过这方面的问题:对于家乡的许多民俗事象,我常常自以为非常熟悉,但当要说明它的具体内容、具体意义时,却又总是发现在许多细节问题上,自己根本不了解。这种似是而非的了解,虽然也曾对我理解一些相关的民俗学理论起到了直接经验上的参照和帮助,但在田野作业过程中,却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那就是常常因为自以为可能了解某种事象的全部内容,而放过了不少进行深入调查的机会。此外,有的时候,在调查中,我还会不知不觉处在被家乡的民俗所左右、所引导的状态,以至于忘记或放弃了自己的目的和任务。例如有一次我在考察求雨仪式时,本来准备好了照相机,打算为求雨队伍照相。但在活动的现场,看到仪式举行者是那样地虔诚,干旱又是那样地严重,尽管没有任何人阻止我照相,我自己心中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应,让我无法对着那场所、那些乡亲们举起相机。这种感应就是:照相会破坏仪式的严肃性,从而影响到它的灵验性,因此我绝对不应该这样做。这样的问题,在进行异文化研究的学者那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否定家乡民俗研究的理由。其实,只要在田野当中经常保持一种不断反省的习惯,随时发现自己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调整,这些消极影响,还是可以避免的。
总之,中国民俗学当中的家乡研究潮流,以其具体的实践,证明了这样一个观念:民俗学实际上就是关于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的学问,而不是追逐奇风异俗的猎奇行为。同时,它也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我们的总结和提炼,是完全可以成为民族志研究中具有独特属性的一种理论体系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吕微]家乡民俗学——民俗学的纯粹发生形式
   相关链接
·[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沈莉]展望:乡愁和家乡民俗学的新发展·[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