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举文]成人仪式研究的一部经典民族志著作
——《祈颂姑——赞比亚本巴女孩的一次成人仪式》中文版代译序
  作者: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21 | 点击数:10186
 

        作为一位社会改革者

        理查兹的贡献不仅是学术的;她更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改革家。她经历了殖民主义的高峰和殖民时代的终结,理查兹曾经服务于英国的殖民机构,但也为殖民地的独立做出过贡献。她对营养人类学、农业经济、社会福利等问题的关注与贡献,至今仍然受到相关学科的尊重;她对非洲社会和英国社会中的性别、教育和社区关系的研究都具有开拓意义。

        理查兹为殖民政府工作的经历印证了时代对学术的影响。但是,理查兹不是也不同于殖民地官员,她是文职人员且主要服务于科研机构。她对殖民制度给被殖民的社会的文化带来的影响有深刻的反思。例如,她在《祈颂姑》中提到“祈颂姑被传教士禁止了三十到五十年”,表示了对殖民文化给非洲当地文化传统带来的影响的反感。正如拉封丹指出,理查兹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当地的政府和官员去解决当地的问题。拉封丹写到,毫无疑义,是理查兹最早指出,从英国政府的角度去试图将本巴现代化的努力是有害的;“理查兹不仅是出色的社会人类学家,也是最广义的非洲学家。除了关注非洲的社会与文化,她更关注的是非洲人民”。

        然而,理查兹多年在英国的殖民办公室下的研究机构工作,尽管也在殖民地独立初期坚持研究的独立性,但似乎也曾为一些殖民政策辩护过,所以,有个别观点认为她是殖民主义的捍卫者。事实上,人类学,特别是在英国的人类学,之所以能有极大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了非洲殖民地这样的“试验田”,以及二战后政府给殖民体系的大量资助,包括对“科研”的大量拨款。理查兹是处于殖民制度和殖民地之中,利用了殖民制度和机构,通过记录和研究被殖民文化,为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无疑,她是殖民体制下受益的人类学家之一。但是,理查兹与诸多人类学家不同的是,她也关注了殖民制度对被殖民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例如,理查兹特别关注因为对殖民地资源的开发而造成的大量男劳工去开采铜矿,从而对当地传统带来了极大破坏,如本巴村中的男劳力在传统的仪式中消失。她也指出了欧洲人以殖民者身份出现在田野时如何影响了当地人对自己的传统的阐释。这是最早的“反思”之一。更难得的是,理查兹试图以自己的研究和记录帮助当地人解决当地的问题,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如她所从事的有关营养、儿童和女性教育的福利工作,这些都是当时的人类学家对殖民地很少关心的问题。她支持东非国家在独立时要保持不同部落的文化传统,而不是完全从政治上的统一来考虑,因而,她一方面被视为要维持殖民地现状,因为统一独立意味着不同部落会处于难以协调的关系状态,另一方被认为是为了当地人的利益,客观地指出了乌干达等国家在独立过程中的利弊,为这些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理查兹对一些重大而“敏感”的社会问题有着鲜明的态度。例如, 在对种族与肤色的问题上,早在1949年理查兹就曾明确地赞同《肤色偏见》(Colour Prejudice)一书作者(Alan Burns)的观点,认为“种族”的认知不是“自然的”,只不过是遮挡白人对经济地位恐惧的“面罩”。这对今天(美国)学术界仍在争议的“种族”是否存在的现象来说,其深刻与明智无疑是令人振聋发聩的。

        对学科的和学术的理解和研究离不开时代的社会背景。可敬的是,《祈颂姑》真实反映了作者当时对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思考,包括坦诚地说明自己的缺失。理查兹树立了以学术服务于社会改革的榜样。

《祈颂姑》

[英] 奥德丽·理查兹 著

张举文 译

商务印书馆2017年12月出版

【本文选自《祈颂姑》中文版的“代译序”《成人仪式研究的一部典范民族志著作》,略做改动并删去了引注内容。微信公众号“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 2018-07-18】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建军】

上一条: ·[乌丙安]妙峰山香会文化空间研究的新贡献
下一条: ·一个美国人与三语版《苗族史诗》的故事
   相关链接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林诗瑶]婚嫁仪式中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意义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李丰]宝卷中的“回文”与仪式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