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沈燕]“两家并一家”之传宗接代的另类解读
——阴间与阳间的连结
  作者:沈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25 | 点击数:13943
 

  五、生死之间的传宗接代

  从长辈们的逻辑出发,他们相信祖先与阴间的存在。在坚持“两家并一家”的背后,凝结着的是他们的生死观。通过“两家并一家”这种婚姻形式实现传宗接代,摆起了人家,他们也就在生的同时解决了死的问题。从生的角度而言,“摆人家”使生者与祖先的沟通成为可能。祖先的存在,提醒着生者从何处来,而祖先时不时的帮助,也使后代在阳间的生活更为顺利。比如村民们都知道家蛇往往是祖先的化身,当它们出现在家中时,就是祖先在提醒后代最近有不好的事发生。而生者即可前往关仙婆处询问,提早做好预防。从死的角度来看,对未知死亡的恐惧是任何人无法逾越的问题,而关仙则可以让祖先开口说话,继而让活着的人对阴间的生活有一点概念,并知晓如何在阴间过得顺利。比如子孙兴旺,则在阴间有较高地位,反之若是没有后代,则只能在伤司船上到处流浪乞讨。阴间的生活仍有可控的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生者的安慰。

  传宗接代,也可以说是生者创造出来的生存策略。在父母们的世界里,亡者和生者各居其所,在“摆人家”的连接下,有序、甚至和睦,继而共同来面对生死问题。而当现世的各种因素比如计划生育政策等阻碍了传宗接代的实现时,村民们便发展出“两家并一家”这样的形式,尝试继续维持这种秩序。一旦这种秩序遭到破坏,父母们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就会破灭,他们也就会生发出迷茫、甚至生活毫无意义这样的想法。就像我父母经常说的,“你要是嫁出去了,我们真的是白养你这么大了,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也白做了。”这并不是如表面看到的那样是父母们自私的想法,背后背负的其实是他们在这个村子里生活那么多年累积起来的对阴间世界的想象,连带着对阳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他们才会紧紧“抓住”长女或独生女儿的婚姻自由,去争取小孩的一个姓氏。

  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对祖先、阴间的想象早已消失在校园课堂上。于是我们会觉得父母们的固执难以理解。在祛魅的世界中,我们只看到我们的现世也只想过好我们的现世,而父母们颇有向死而生的决绝,他们在生的同时积极准各着死的事情。事实上,“宗教魔法繁衍的基石”远没有消失,科学也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理解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我曾把这篇文章发给前文提到的发小看,看完后她说,“我可以理解他们,但那些是看不到的,而我婚姻的幸福是现实可见的。”而当我与外省的同学们聊起“两家并一家”这种婚姻形式时,他们都非常诧异,“你们那儿经济那么发达,怎么还这么迷信?”而有的人则用“传统”一词取代“迷信”发问。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化与“迷信”“传统”是截然相反的二元对立般的存在。口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将民俗分为三类,可视的材料、声音的语言资料、心意感觉。外在有形文化的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生活观念的现代化。有形文化容易改变,而内在的心意感觉承载着地域的文化认同、价值观、人生观等,并没那么容易烟消云散。甚至于,人们还会想方设法在不得不做出改变的物理空间中叠加上以前的信仰空间。比如以前,村民们的厨房里都有灶头,上面放着灶神。而新装修的厨房模仿城里人的样式,不再建灶,于是人们就在墙上搭起一个木头架子,在上面供奉灶神。正如一位村民跟我说的,“不放灶家菩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种心里的感觉,作为身体的记忆刻印在人身体上,继而转变为身体问题,这种感觉的共同性,会成为连带、社会性结合的契机。于是,村落里的长辈们对后代们的婚姻大事都如此“固执”。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共有的心意感觉共同塑造起一个阴间、阳间相连的世界。但是,我及身边的同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大多已搬到附近的城市居住,这种心意感觉的断裂,让我们不再无条件遵从长辈们沿袭的“约定俗成”。父母一辈们认为的在生死之间、阴阳之间起着重要连结作用的传宗接代,对我们而言不再是理所当然的现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张洪彬]巫术、宗教与科学:重思晚清的风水批判
下一条: ·[黄涛]庙会对传承春节文化的重要价值
   相关链接
·[温小兴]祖先、烈士与家国:瑞金新谱的红色文化书写·[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王均霞]权宜性的接纳与根本性的排斥:田螺姑娘故事中的父权制性别观念再生产·[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吴滔]祖先记忆的再创作:一个运河沿线丝业市镇家族的故事·[楚天佑]中国民俗舞蹈中的男根崇拜及其寓意解析
·[杜小钰]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舞龙仪式·[王惠]同乡异地的“祖先”
·[杨烁]祖先信仰与乡村治理研究·[李琳]原始农耕信仰与祖先英雄崇拜的现代展演
·[邵凤丽]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彭牧]祖先有灵:香火、陪席与灵验
·[周晓冀]汉人宗族的移居传说·[萧放 邵凤丽]祖先祭祀与乡土文化传承
·[赵婧旸 罗震宇]祖先神话与巫道传统·[仲富兰]从“端午”说到尊重祖先的传统
·[段友文 柴春椿]祖先崇拜、家国意识、民间情怀:晋地赵氏孤儿传说的地域扩布与主题延展·[麦高温]祖先崇拜对中国人有多重要?
·[吴玉萍]文化遗产关键词:牌位·[吴玉萍]祖先信仰与牌位演变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