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杨子慧]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汇合及其对婚姻生育行为的影响
  作者:杨子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7 | 点击数:11337
 
但是近十多年来社会上普遍反映,人们对婚姻关系的态度变得松散了,也不那么神圣了。特别是在青年人群中,人们对待婚姻这件人生大事似乎不那么认真了,甚至有些近乎随便或无所谓。对性和性关系的态度也有类似转变。首先是神秘感不那么浓重了,禁区开始被冲破。其次是承认了性科学,许多中学开设了青春期生理卫生课和性教育,有关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报刊、书籍相继问世;有的地方电视台午夜播出性知识和性教育节目;性知识展览逐渐多了起来;性知识、性生活咨询服务中心和性专科门诊也相继营业,向社会提供服务。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汇合的结果,对人们的婚姻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一,离婚离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990年按全国人口(作分母)计算的离婚率达1.43‰,比1980年提高了一倍。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国人口的结婚离婚比80年代初为20:1,1986年为17:1,1989和1990年下降为12:1。
其二,涉外婚姻近10年来显著增多,1978年为8460对,1979年超过10000对,1985年超过20000对,1981—1990年平均每年为1.85万对。
其三,不婚文化现象开始出现,一些大男大女不结婚,想尽可能实现自我,待45岁以后在考虑找一个固定伴侣组成家庭。不结婚期间,他(她)们可以与合意的性伴侣同居。
其四,婚前性生活和非婚同居的现象呈上升趋势,由此而导致的非婚怀孕也显著增加。这从各地妇产科非婚人工流产的统计得到证实。
其五,事实婚姻也有增加,按民政部1990年数据,事实婚发生率约占结婚人数的15—20%。
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对我国婚姻质量的提高、家庭模式现代化,以及人们婚姻生育观念的转变,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有利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增长的控制。
(二)对婚姻、生育行为影响的思考
首先,东西方文化交流汇合对婚姻生育行为的影响,尽管目前还处于理论假说多于实证分析的阶段,缺乏足够数据资料的支持,但散在的个案材料和局部统计证明,影响的结果已经出现。对此,不能不予以重视和研究。例如,目前的影响程度有多大,能得到多少数据的支持;这种影响将来的走向怎样,从发展上看,将来会出现哪些问题,等等,都应当列为人口社会学今后研究的课题。因为,这些内容直接关系着人口控制、人口与发展、人口决策等重大问题。
其次,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交流汇合对婚姻生育行为影响产生的结果。比如,对不生育行为如何看待。目前社会上就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不生育有利人口控制,应当欢迎甚或给予一定的奖励或照顾;一种认为,不生育原因很多,有病或其它生理原因都可能造成不生育,或许是年轻夫妇一时心血来潮,不生育是暂时的,谁能保证将来不生,持怀疑和观望态度;一种则认为,不生育是对社会人类发展不负责任,没有尽到义务,应当受罚。
又比如对不结婚现象,更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活得潇酒”;有的认为有利晚婚和人口控制;更多的则嗤之以鼻,以为有失德性。
到底应取何种态度?这关系到理论和实践的导向问题,自然也是值得研究的。
再次,本文前面所提到的都是积极或良性的影响,对消极方面的影响如何看待,也需加以研究。诚然,东西方文化交流汇合确实也产生了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包括旧时代的劣行泛滥,资本原始积累期间的龌龊行径,以及发达国家流行的现代恶迹等等。在婚姻生育行为中,最有社会反响的如“非婚同居”、“早婚早育”、“离婚率上升”、“婚前性行为”、“非婚怀孕和生育”、“非婚人工流产”、“尊老敬老意识淡化”等等,究竟应持什么态度,采取何种措施,都值得进行研究。  综上所说,我以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汇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关于婚姻、家庭、生育方面的交流,对于像我们这样积极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应当表示欢迎和支持;相反,对其带来的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理所当然要摒弃和抵制。这两方面都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我希望我的研究管见能够得到同行们的共识,更盼望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若果如此,我以为人口社会学又多了一个研究领地。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3)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
(4)林乃桑:《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5)戴饮祥、陆钦、李亚麟:《中国古代服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6)顾宝昌编:《社会人口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1992年。
(7)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
(8)杨子慧:《社区通讯服务网络与生育行为》,人口与计划生育1992年第二期。
(9)《中国人口年鉴》(1991)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
(10 冯立天主编:《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
(本文原载《人口与经济》1994年06期,第21-2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潘盛之]本土研究与“异文化”视野
下一条: ·[王铭铭]民族学与社会学之战及其终结?
   相关链接
·[王静]闽东生育文化中的“身体在场”·[陈阳]闽南农村婚姻仪式的礼物流动与亲属实践
·[李明洁]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中的娘娘纸马研究·[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
·[胡佩佩]从生育习俗中看农村女性身体的建构·[陈岗龙]灰姑娘的两次婚姻
·[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高静]架桥求花:中韩祈子仪式的对比研究
·[余红艳]明清时期江南生育文化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和传播·[八木透 晁汐]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赵丽莉]赛珍珠《大地》中生育俗仪的淮畔地域风情·[常睿]中国传统孕期禁忌习俗及当代遗存
·[察应坤]沙土褯子考证·[李渊源]1958—1983中国乡村社会婚姻礼俗变迁探微
·[覃丽芳]越南泰族的传统婚育习俗及文化蕴含·[王小健]以《仪礼·丧服》论周代亲属称谓的几个问题
·[周星]便溺·生育·婚嫁:马桶作为一个隐喻的力量·[田兆元]毛衣女故事之生育互助问题——传统叙事的向实研究路径
·[陶自祥]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岳永逸]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