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王海宇]从国家话语到日常实践:城市社区的邻里政治
  作者:王海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13 | 点击数:6274
 

  进一步考察那些模糊了“国家——社会”边界的日常实践或许是可供未来拓展的研究领域。这种日常实践在当前的社区治理中的实施主体之一便是广泛存在于基层的积极分子,近年来经常见诸网络的“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个群体来自居民但同时又具有半官方的背景,一方面代表社区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同时又发挥了基层整合的功能。由于社区积极群体通常都没有正式注册,组织形式多样且流动性高,学界对这个群体的研究目前尚有待推进。

  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采取简单“国家——社会”、“支配——控制”的二分法势必会影响我们对于真实逻辑的把握。邓利杰将社区比喻成一个“分合拉扯的大戏”(Arenas of Contention and Accommodation),来自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权力关系,涵盖了来自国家的治理与干预以及个体的想象与体验。这恰对应了开篇埃利亚斯所言:个体获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愉悦与幸福,同时国家话语与合法性在日常实践中得到了强化。

(原文载于《读书》2018年第4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刘锡诚]田野采风杂忆
下一条: ·[陶立璠]《民俗学》修订版后记
   相关链接
·[黄剑]日常实践的分化与回归:生活文化嬗变的机理分析·[毛巧晖]民间文学:在政治与文艺之间多面向重构
·[雷伟平]上海当代三官神话的地方话语及其变迁研究·[周大鸣]从地域社会到移民社会的转变
·[毛巧晖]国家话语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钱斌]地方认同与国家话语
·[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三姐》的创编·[高荷红]国家话语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
·[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姚慧]德德玛──国家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唱家①
·[李臣玲]20世纪90年代西北城市社区民族通婚调查研究·苏独玉 田兆元 朱雷:文化是表演仪式,更是日常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