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刘爱华]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
  作者:刘爱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02 | 点击数:7625
 

  三、“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

  我国以往城镇化发展迅速,成就巨大,在世界城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造城运动导致的农村空心化,导致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的大量消亡,城市文脉难以为继,等等。这些破坏都是难以弥补的,因为一个城市不仅仅需要拥有今天和未来,也需要记忆,依靠记忆而存在,冯骥才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23)。城市的这些民居建筑、广场街道、风土人情、俚谚俗语、习俗规约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其历史记忆,承载着其传统文脉。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试想,如果一个人失忆了,今天和未来再美好对其来说又有何意义,因为他失去了参考标准、情感体验和溯源指向。只有依托那些沉淀了岁月痕迹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才具有衔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记忆,城市才能在悠远的时光隧道中寻找到未来,显示生命活力和存在意义,正如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rnford)所说:“依靠经久性的建筑物和制度化的结构,以及更为经久性的文学艺术的象征形式,城市将过去的时代、当今的时代,以及未来的时代联系在一起。”(24)因此,必须避免大拆大建的外延式的城镇化,必须吸取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教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走出一条内涵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城镇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关注活在城市中的人,储存城市记忆,“记得住乡愁”。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基础是人的社区化,包括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游艺、信仰、家族等在内的民俗传统,理应成为当代城镇化建设‘社区落地’的重要构建因素”(25),因此,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关注人本身,关注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使乡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内驱力,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乡愁虽然呈现出“往后看”的文化形态,对现实社会有抵制、排斥,但它在抗拒中蕴含一种社会自我修复的期待。“乡愁的本质暗含理想形态之乡与真实之乡的对比、愁与乐的情感冲突或矛盾记忆、空间流动与稳定栖居的张力、主体性的变动与多重,以及家国尺度的转换等各种复杂特征;虽然乡愁是回不去的,是幻想,是理想,是目标,是出发点,但是,乡愁作为行动目标和理想,反而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提供理论和操作层面的启示”(26)。乡愁是萦绕于心头的理想,是一种基于现实并超越于现实的美好想象,乡愁指向必然与社会发展相抵牾,但它作为一种反思、修复的目标,对于当代社会良性发展依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乡愁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共同基因,乡愁文化依托村落广场、民居建筑、弄堂巷道、老井古桥等记忆场所及俚谚俗语、歌谣传说、礼仪规约、习俗风尚、游戏方技等民俗文化,即便是物质性的记忆场所也渗透了村落邻里日常生活等民俗因素,离开了这些民俗因素,记忆场所也不复存在。民俗文化及所依存的记忆场所,是乡愁文化生发、弥漫的载体和基础,要安放“乡愁”,需要立足传统文化赓续、记忆保存,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根性文化,建构和决定着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程度、广度和高度。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从整体上着眼,寻找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合理方式,诸如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等,激活其内在活力和生命力,积极有效融入当代元素,使民俗文化在活态传承中得到保护,保护实践一定要遵循民俗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当前,民俗文化保护出现了不少问题,商业化、产业化现象严重,民俗文化沦为某些个人或企业进行商业开发的招牌和幌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怪圈依然没有改变,伪民俗泛滥,民俗文化被掏空了,成为一个包装精美的空壳,因此,学界、社会和政府应该联合起来,自觉抵制伪民俗泛滥现象,提倡真民俗、活民俗、大民俗,共同传承民俗文化,有效发挥其教育教化、行为规范、情感维系、人心凝聚、游戏娱乐、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正能量,从而积极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当然,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是保护其“原汁原味”,把民俗文化作为标本进行保护,而是要保护其文化内涵、文化基因、核心工艺,遵循其内在规律,变“死保”为“活保”,因为民俗文化不是过去时,它虽然与社会发展有点脱节,但它是生活文化,依然是发展变化的,是活在我们身边的一种活态文化,“民俗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模式,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客观社会存在。这种‘动势’是民俗本性的一部分,它在民俗形成时,就被组建进去了”(27),遵循其活态特征,在活态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积极融入时代元素,激活其内在活力和生命力,才是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唯一可靠途径。

  保护民俗文化,保护其活态性和多样性,赓续传统文脉,延续城市记忆,符合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要求,“保护多样的民俗文化和对民俗文化多样化的传承开发利用,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会伴随和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成为凝聚人民追求梦想、鼓舞斗志的强大动力、成为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28)。在当今时代,科技、文化竞争日趋加剧,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中华民族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它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文化智慧的凝聚和积淀,因此,积极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利用,合理融入时代元素、生活基因、人性维度和创意理念,重构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更好承载、触摸、安放“乡愁”,关注、关心民众文化需求和精神归宿,观照现代人的生活世界,让“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畅想落在实处,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厚实的文化支撑,有效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本文发表于《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参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于学斌]以乡愁文化为基调的村落景观再塑·[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季全保 季旻孜]抓住抗防疫情后大好时机 用民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
·[江帆]乡愁背后:东北乡土文化的内隐结构·[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民艺调研的路径与方法
·[沈莉]展望:乡愁和家乡民俗学的新发展·[季全保]古镇民俗留痕 城市融入乡愁
·[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兰玲 李文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空间建构
·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古村落保护如何留住乡愁
·[周星]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保护古村落 留住我们的乡愁·文化遗产:跟得上发展 留得住乡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