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杨善华 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作者:杨善华 孙飞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0 | 点击数:4650
 

      人缘、口碑与道德分层

      家本位与集体主义固然是理解社会底蕴的重要部分,但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家族之外还存在着一套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维持社会运行的机制,这套机制构成了我们所理解的社会底蕴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甚至也可以说是生活智慧的一种体现。要理解这一机制,首先需从对“关系”概念的理解入手。阎云翔(2000)从“礼物”视角切入,对中国人的互惠关系做了全面和深入的讨论,尤其是对“关系”的工具性功效和社会意义的分析两方面。我们对于农村制度化的理解与阎云翔的理解有所差异。研究发现,阎云翔并没有将对关系的讨论和对人性的讨论联系起来。虽然其“结论”用“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作题,表明他意识到“人情”及建构与维系“关系”之间联系的重要性,在讨论互惠原则时,也涉及村民通过互相送礼来维系关系网和借助互助形式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问题,并考察社会传统在新的政治形态下的表达机制,但阎云翔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当将“关系”与人性联系在一起时,或许用“人缘”这一概念更为妥当。“人缘”有多重含义。首先,它是对人的一种道德评价,与被评价者的“做人”方式相联系。当一个人被评价为“人缘好”时,第一层意思是指这个人会做人,通人情世故,即他不会做让别人难堪和不快的事情,知道“到什么山,砍什么柴”。在这个意义上,这样的人会被称为“乖巧伶俐”。

      其次,好的人缘一定是要靠当事人牺牲自己利益和帮助别人“做”出来的,即人缘有当事人的能动性在其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撇开“修齐治平”含义,其实说的就是在中国做人的底线:你可以自利,但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而这样的做法是不会得到好的人缘的。要想人缘好,就得让他人得到好处,也即要“帮人”,或者要维护多数民众的利益。

      再次,人缘好,意味着关系网络的强大。这就回到“关系”的本义,第一是当事人可以有很多在需要时就能够得到的回报,第二是因为人缘而获得了可靠的安全保障,所以,人缘好必定树敌少,并且还会尽可能地化敌为友。

      最后,好的人缘还来自当事人有意识的经营。除帮助他人外,“不轻易得罪人”和“待人处事尽量留有余地”这两条中国古训是必须遵守的。例如,笔者曾在农村实地研究中遇到的巴村一位郎大姐,因为她家在村里是小姓,所以在村里选生产队长时,对两个候选人她都投了赞成票,她自己说这是因为“没有三十年的河东,也没有三十年的河西”,不要把事情做绝了。

      在中国农村的民间社会中,当“人缘”作为“缘”还属于两个人或两家之间的互动时,其特点并没特别彰显——它只是一对当事人或他们的家庭对另一方之为人处世的感知与认识。但等当事人将这种感知与认识变成评价说出去时,它就会与周边人对这种互动的观察和感受结合在一起,变成舆论在社区中流传,成为对某个当事人及其家庭待人处事的评价,通常称之为“口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口碑”看做民间话语中的“人缘”。口碑的重要功能是它可以进入村庄的集体记忆,使某个人或某一家,不管是好的口碑,还是差的口碑,都变成村庄观念层面的“印象”。我们在田野调查中有时也会听到村民对某一家人的负面评价,然后就会发现村民会如数家珍地一直追溯到他家去世的先人,说从他家太爷爷起,就不怎么样。因此,一个人或家庭若是背负了道德污名,就不是一辈子,甚至几代人能彻底洗刷掉的。我们在河北省平山县农村曾多次访问一个企业主,他在村里是头等富户,但只要说到自己,他就会带点自嘲地说:“我就是个反面教员”。这是因为他有过一段婚外情,情人还是军人家属,与他在血缘上也没有出五服。这不仅违反了法律,也违反了村庄的社会规范,他为此曾受过处分。此事虽已过去十多年,但在这件事情里的“理亏”对当事人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力。

      上述案例与本文开篇所讨论的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村庄中,政治和经济的分层与道德分层并不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陈文玲(2008)将此归结为村庄的第三种社会分层,即不同于政治分层和经济分层的道德分层。道德分层看重的是名声,即口碑,而且往往不是一代人的口碑。我们承认在一般意义上的政治与经济分层对道德分层的影响,但笔者也发现这一道德分层反过来会影响政治分层和经济分层。在平山县农村,我们看到一个道德上没有污点的“好人家”,其儿女在谈婚论嫁时具有绝对优势:不管是嫁还是娶,他们都可以找到当地最好的人家。对另一方来说,找一个“好人家”,也可以给自己和家庭挣足“面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卢晖临 李雪]如何走出个案
下一条: ·[孙庆忠]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
   相关链接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
·[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杨嘉欣]从“一湾一井”到“自来水入户”:眉山市仁寿县镇龙村用水方式变迁现象探析
·[李西香]旱池:乡村社会的标志性文化与乡村秩序构建·[张兴宇]乡村公共信仰礼俗中的分合传统与自治实践
·[李渊源]1958—1983中国乡村社会婚姻礼俗变迁探微·[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出版发布会暨“改革开放与乡村社会建设”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2018年“村落传统与乡村社会治理”论坛征文启事
·科大卫、贺喜:文献内外——历史人类学的经验·[方云]传统家规家训与现代乡村社会治理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陈益龙]乡土重建: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转型与文化矛盾
·[陈春声]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谭同学]中国乡村研究中的经验修辞与他者想象*
·[朱靖江]以影像民族志方式表述人类学者的田野经验与理论见解·以田野经验书写学术史: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晓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