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政策·法律·法规·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律·法规·

文化部举行“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发布会
  作者:人民网   摄影/图:黄昂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08 | 点击数:414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注意到2009年我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二十多项。近些年,差不多每隔几年才会有一项入选名录。请问一下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情况?谢谢!

  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处长张玲:

  各国积极申报,教科文组织资源有限,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决定对每年能受理的申报项目设定数量。近年来数量基本都在每年50项左右,包括代表作目录、急需保护目录、优秀实践名册、国际援助四类,同时设置优先原则,没有项目或项目少的国家优先,急需保护项目优先。同时,委员会也尽量确保每个申报国在两个申报周期内有一个项目被受理。秘书处据此从各国提交的申报项目中选取受理的项目交由审查机构初评,再提交委员会最后评审。本届常会上委员会决定未来三年(2017-2019)明年的数量均在50项。

  主持人:

  感谢张玲非常简明扼要的介绍。

  天津电视台记者:

  各位专家好!我有一个问题,最近几年,可能有些国家会非常积极的申报项目,很多中国人就会呼吁,说我国也应该尽快申请,以免这些项目会被抢先或者抢注,对于这个问题,各位专家怎么看?

  巴莫曲布嫫:

  在《公约》框架下的申报工作,是践行《公约》精神,积极开展非遗领域国际间交流和对话的措施,是提高可见度的“共享”而不是“商标注册”,并不是说一个国家申请了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等于拥有了该项目的所有权。“别国申报成功,自家的遗产就成了别人的”,这种心态走入了误区。按照《公约》相关规定,缔约国都有将其领土上的某项非遗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权利。对于两个遗产国家共同拥有的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一个国家均可以单独申报,如果列入代表作名录,也不妨碍其他的国家再次单独申报。同时,联合申报也是近年来提倡的做法。在联合申报和保护方面,我国已经有了有益的实践。2005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两国还建立了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组会议,开展交流互鉴,为履行《公约》,在各自领土上延续遗产生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能在传承流变中形成新的不同的特质。我们尊重遗产在适应各自环境中所呈现的特质,在地区间的交流和对话中增进了解、促进对遗产源流及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是我们保护、弘扬遗产应秉持的正确态度。

  主持人:

  各位发布人还有补充吗?

  张玲:

  接着巴莫老师说的对于非遗的认知补充一些,《公约》在国际层面也好,在我国层面也好,人们对非遗的认知是一个发展过程,怎样正确理解非遗的定义,包括怎样正确认识非遗《公约》的精神和宗旨,这是不断渐进的过程,我觉得是一个逐步发展过程,这种现象慢慢会更趋于平和和理性。教科文强调的是每一个缔约国都有权利申报本国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相关的名录和名册。同时,在《公约》精神下,也非常鼓励开展国际合作,这个国际合作其中一项也包括持有相近或者同源共享的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开展合作、开展交流,包括开展联合申报。现在联合申报列入名录的项目非常多,很多国家都很多联合申报项目,包括我国2005年就和蒙古联合申报蒙古长调,这也是联合申报成功的案例,也是非常好的案例。之后,我们也会在国家层面、在我们开展申报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和其他国家进一步开展联合申报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和中国接壤的国家非常多,接壤国家当中,有非常丰富的同源共享的资源,这些资源也要充分的利用起来,需要在大量的非常扎实的调研的基础上逐一的进行探索和研讨,我们希望在可见的未来会有更多的联合申报项目开拓。独立申报,当然,也是每一个缔约国的权力和义务。谢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2016年12月08日14:26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2016年版)
下一条: ·湖南省人大: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
   相关链接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置于核心地位”
·[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张建军]可持续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从联合国世界蜜蜂日出发·[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非遗名录的思考·[唐璐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列入机制的挑战与治理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