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田祖国]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
  作者:田祖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04 | 点击数:7890
 
 
5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5.1 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旅游开发路径
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开发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品牌,是尊重老百姓生活需要,改善民生,也是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活动形式是不同群体选择旅游时着重要考虑的因素,人们对不同景观、民俗风情产生浓厚兴趣,更想切身参与来体验民族传统体育的乐趣。借助民族地区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选择一些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富有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邀请游客参与进来,让他们在感受到自然山水风光美的同时,还能领略到极富特色的民俗风情,这样既发展了旅游文化事业,又宣传、推广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9]。各地区政府部门要为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开发创造条件,政策上给予支持,并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积极督促媒体通过文化包装进行宣传造势,以吸引更多游客的眼光,使之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5.2 地域民族情感培养与教育路径
民族传统体育要扎根于我国现代社会中,离不开学校教育,只有通过学校教育,进行辐射,才能扩大群众基础。学校教育可促进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自知,进而形成充分自信,并最终达到自觉。我们要积极利用现有的国家政策,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一方面,有选择地把一些适宜进入高校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专修和选修课中,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系要根据社会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要进行改革创新,要承担培养民族体育指导员、民族体育基层科研与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各地方院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本土体育项目,作为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培养学生本土文化情怀。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要积极地把一些本土优秀体育项目选纳到体育课程中来,既可以减轻学校经济负担,又可帮助学生形成民族个性。同时,要积极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灌输,要让学生能区分哪些文化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要积极开展校园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10]。
5.3 地域文化庆典与保护路径
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在岁时节庆中开展的,这些活动受时间限制明显,但它的历史传承性及在空间上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不但能使当地民俗风情能持续沿袭下来,而且还能对民众起到一定的休闲、娱乐效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介入,鼓励、支持当地群众开展岁时节庆活动,通过节庆日,开展一些传统的由官方举办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政府主导、社会赞助的非官方举办的民间体育活动。这样既可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播,还可规范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许多民族体育项目已纳入到了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申报之机,组织各种力量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运用与推广,为全民健身和休闲服务。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成果资料进行数字化信息技术处理。及时组织力量做好对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开发、运用研究工作,包括对民众的引导和鼓励,对一些民间艺人的资助和扶持等,“开发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拓展”[10],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申报中,保护传承人、培养传承人、开发教育资源、开展竞赛娱乐活动、出版书刊与影像制品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辛建民.挖掘和弘扬陕西地域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大省的路径思考[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2-7.
[2]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31-45.
[3]丛坤.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6):97-99.
[4]张玮.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6(2):292.
[5]刘德龙.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5-9.
[6]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65-71.
[7]何启君.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366.
[8]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6.
[9]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75-80.
[10]田祖国,陈永辉,夏晟.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4):11-14.


(本文原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9期第66~69,100页,注释等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高志英 李勤]族际关系对中缅北界傈僳族的跨界迁徙与民族认同的影响
下一条: ·[罗杨]“民族家”的时间观
   相关链接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毛心韵]儿童绘本与地域文化的再生产
·[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赵丽莉]赛珍珠《大地》中生育俗仪的淮畔地域风情·[张岩松]非遗保护背景下红原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符号的重构 ·[林琛琛]浙南温州地区民间玩具的地域文化解读
·第三届湘鄂赣皖非遗联展将办·[林亦修]地域文化研究的人神互动范式
·山东社科论坛:“信息化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研讨会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召开·[万建中]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经验和身体意义
·[兰玲]胶东民间传说与地域文化·[刘恒]戏曲地域文化研究离不开传播学、接受美学视角
·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牡丹江召开·专家学者研讨蒙古族源与呼伦贝尔原住民历史文化
·立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吉灿忠]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