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其才]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
  作者:高其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30 | 点击数:18469
 
4.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实物形态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文明进化的相对缓慢,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还有独特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实物形态。有不少民族如苗族、侗族、瑶族、毛南族等采用石、木之类作为习惯法的表述形式和象征体,昭之于众。像瑶族的石牌,有时镌刻有习惯法条文,有时仅竖立一块略带长方形而石面扁平的石头作为石牌,全体在场者在象征权威和力量的石牌前杀鸡饮血酒,表示齐心合力,决不违反习惯法,如有违者象鸡一样死去。(15)侗族的埋岩、苗族的议榔也与此类似。
独龙族等民族根据习惯法规范调解纠纷处理争执时,当事人每诉一个理由,调解人即在这一方插一节小棍(竹或木),最后,哪一方的小棍多,即谁的理由多,就是胜利方。白族在调解纠纷时,头领拿一块一尺五寸长一寸宽的竹片,竹片两侧分别代表原告和被告,双方各申诉一个理由,头领便在竹片各自的一侧刻一个口子,申诉完毕,口子少的一方即为理亏,谁是谁非一目了然、明明白白。小木棍、竹片这种普通的实物,在这里作为习惯法和公平的象征,被赋予了神圣性和权威性。(16)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实物形态的大量存在和广泛应用,反映了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是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现了浓厚的原始色彩。土族买卖土地时将石头或骨板打成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作凭证;景颇族械斗出征前与送“毛牛肉”(连毛带皮的小块牛肉)给亲友以请他们来帮助,议和时送对方“芭蕉叶包贝母”的和事包;高山族以猪、铁锅、铁耙等作为盗窃的赔偿,这些都是由客观物质条件所决定的。瑶族的“示标”、景颇族的“号占”、黎族的“插星”、赫哲族的“立杆”,都以草打结或划一定符号在树、竹上或树一标杆,表示对土地山林财物的所有、占有、使用关系,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农耕渔猎经济、人口稀少、资源充足的经济社会状况的产物。少数民族民惯法的这种实物形态表现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的生动和丰富,这种通俗易懂、具体形象的表现方式是与民族成员的认知水平和直观经验思维相一致的,有助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的特征
 
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法文化体系,它是民族法文化与习惯法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国家制定法文化等其他形态的法文化相比,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具有民族性、群体性、具体性、类比性的特征。
1.民族性
 “要设法牢记,法律是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和一般意识与认识的集中表现。”(17)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心理、意识的反映,是伴随着各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发展的,是构成民族特征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的突出表现。因此,不同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习惯法文化的差异,各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赫哲族习惯法文化反映了赫哲族以渔猎为生的经济和社会形态,带有鲜明的渔猎文化色彩;景颇族习惯法文化是与刀耕火种的景颇族农耕文化相一致的;蒙古族藏族的习惯法文化则体现了其游牧文化的特色;独龙族、德昂族、鄂伦春族的习惯法文化原始色彩较浓厚;彝族习惯法文化则与彝族处于奴隶社会历史时期相和适应;处于封建中后期的布依、维吾尔、满族的习惯法文化也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作为代表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构成着一个民族的面貌,同时,对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构成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维护民族的整体性,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习惯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不分等级年龄性别所共有的,是全体成员日常社会生活的准则和向导,对民族全体成员有着深刻的影响。各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从一出生就受到本民族习惯法文化的强烈熏陶和感染,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言行作为无不遵守本民族的习惯法,因此对本民族的习惯法文化怀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每一个人的习惯法观念习惯法意识有着明显的民族性,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印记。
2.群体性
在个体思维和智慧不发达的状况下,个人无力猎取野兽、抵御自然灾害或反抗入侵之敌,因此就必须以群体力量、群体行动来代替个体能力不足的缺陷,维持个体的生存和民族的繁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的群体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表现出来的。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以若干村寨为基本单位议定修改并执行实施的,民族、村寨和家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体成员的利益。个体是作为群体的一员而存在的,与所属群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个体只有与群体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的重心在于保护民族或群体的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主要目的在于维持本民族社会的秩序与安定,保障群体的统一与和谐,从价值形态上更倾向于追求安全、秩序、平等,体现了集体本位、群体第一的原则。在这种法文化氛围中,人们不敢离开群体,不想离开群体,不愿离开群体。(18)
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的群体性特征还表现在群体的每一个成员作为法的主体的身份受到许多限制,较少能完全独立自主地行为或不行为,个体的法观念并不成熟和健全。例如,壮族、苗族、佤族、羌族、蒙古族的土地买卖习惯法均规定家族、本寨有先买权,土地出卖时必须先问过本家族、本寨后才能向外家族、外寨出卖;土族、羌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的习惯法规定,村寨、家族内绝户财产归家族或村寨,不允许流入外姓外寨。怒族、傈僳族、藏族、景颇族、纳西族、赫哲族、维吾尔族均有婚姻转房习惯法,漠视个人利益,以群体利益压制婚姻当事人的个人利益和需要;侗族、纳西族、羌族、彝族的生产互助习惯法以及许多民族对孤寡残弱成员的生活互助习惯法也充分体现了群体高于个体的精神,强调个体对于群体的依赖性。
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还注重群体内部个体的序列和位次,从而保持群体的稳定和平衡。各民族的长幼区别明显,注重辈份和性别界限,习惯法维护长者的权威尊严。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的这种群体性特征,强化了少数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意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哈正利]试论回族文化的地域特色
下一条: ·[田斌生]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向基督教转变的社会结构——功能分析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