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郑晓云]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
——一个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类学研究
  作者:郑晓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10 | 点击数:23574
 
再次是就业方式的多样。曼飞龙村民除去经营种植业、林业而外,还有少量村民从事其它职业,如有7户人开小商店,有几户是金银匠,打制金银首饰,收入较高。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的从业方式有两种。一是摄影。自从这里成为旅游景点后,村中有六七个妇女在白塔旁为游客摄影,一年收入可达五六千元。二是外出打工。近年来,村中的女青年一有机会就外出打工。打工的收入并不高,打工者处境也不一定好,但在村民看来,出去打工是有本事的表现,十分荣耀,没有外出打工则表明此人没有本事。外出打工者多在餐饮业就业,除做服务员外,常常还兼表演傣族歌舞。目前,村中有20余人在外地打工。他们一般只有小学文化,出去的目的主要是“见世面”、“玩玩”,挣钱多少倒在其次。当然,打工者中也有被人看中,嫁了人的,这种女孩子很让村民羡慕。
2.生活方式的变化。80年代以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曼飞龙村民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1)活动半径增加,交往面扩大。现在,村民们不仅时常来往于县城、省城,还到内地甚至走出国门做生意、打工、探亲访友、拜佛等。曼飞龙村的一些老年人近年每年都要到老挝、泰国等国走亲戚、拜佛、做生意。年轻的女性则出门打工,有的是到县城,而更多的是到昆明、上海、北京、沈阳等地。姑娘们常常出去一段时间回来,有了机会又出去,有的姑娘甚至走过半个中国,还有的去过日本。
(2)建新房成为村民的消费热点。如今,不少村民已建了新房,还有不少村民准备建新房,而现在的新房已不同于过去,虽然式样还是干栏式建筑,但所用建材及内装修已经更新,变为以砖及混凝土为构架,室内还铺上了地砖,这使得房屋外观更漂亮,居室更加干净、舒适。当然,这种房子所用不菲,如1996年一户人家建新房花费了10万元。
(3)电视机得到了普及。在曼飞龙村,有90%以上的家庭购买了电视机。电视机打开了村民认识世界的窗户,使他们可以在遥远的西南边陲跨越关山阻隔直观便捷地了解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施政精神以及西双版纳以外的不同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物质生活的样式,从而刺激了他们发展的动机。此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少电视节目使用汉语,村民为了看懂这些节目,产生了自己及让孩子学好汉语的需求。在家中看电视节目时常常是不懂汉语的父母要懂汉语的孩子给自己作讲解,他们说:“孩子上学后,电视看得懂了!”电视的普及激发了村民让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这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4)其它家用电器及通信设施进入普通傣家。在曼飞龙村,不但电视机得到了普及,一些家庭还购买了录像机、VCD机。最引人注意的是全村72户还安装了电话。1995年,邮电系统来村里动员安装电话(每部电话初装费为1000元),当时村中只有几户人家安装,后来大家发现电话能带来许多方便,安装的就多了起来。村民安装电话的动机有三:a.家中外出工作的人多,有电话便于互通音信。b.生活方便:村内村外,邀请亲友来玩、吃饭、商量事情时使用电话十分便捷。c.攀比心理。别人家有了电话,自己家没有说不过去,有电话就有了气派。如果考虑到由昆明到西双版纳要坐三天的长途汽车,翻过哀牢山等山脉的崇山峻岭,就可以理解,电话给村民带来什么样的方便,并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若再联系50年代以前,这里仍处于封建领主制与农村公社相结合的体制之下,经过不足半个世纪的发展,这里电话普及率竟达到50%以上,发展变化之迅速实在令人惊叹。
(5)积极健康的闲暇生活。这里指坚持经常的文娱活动,特别是表演性傣族歌舞。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曼飞龙村民更是如此。这个村傣族歌舞基础之丰厚从下面可见一斑:这个村最早出去工作的就是一批因擅长歌舞而被招到外面歌舞团做歌舞演员的几个年轻人,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多年的男1号就是出自这个村寨。曼飞龙村民喜歌舞、善歌舞,但在推行承包制之初,曾因集体组织的解体而无人组织,处于低落期。近年来,全村141户分成了10个村民小组,这种小组不仅进行必要的劳动协作,承担一定的社会互助责任,而且还是文娱活动的单位。遇有节庆,常以小组为单位出演节目,进行比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曼飞龙的节庆不但保留了傣族的传统节日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赕塔节等,同时还吸收了全国人民共同的节日,如国庆节、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等。节庆如此之多,演出任务自然就重,为准备演出的排练就成了村民日常闲暇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农村,由于承包制的推行及农业机械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再加上人均耕地的减少,农民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加,如何度过大量增加的闲暇时间是一个新问题。曼飞龙村这种积极健康的文娱活动不仅愉悦了精神,增强了社区的亲和性,还有排斥不健康的闲暇活动(如赌博)的作用。
总起来看,80年代以来,曼飞龙村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具有现代性及开放性的取向。曼飞龙村的文化变迁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怡鹏]红水河流域壮族蛙神崇拜的美学阐释
下一条: ·[陈柏峰]乡土逻辑植根于熟人社会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
·[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刘林娟]江南蚕神信仰研究
·[胡媛]跳岭头与吃岭头:社会变迁中的民俗演绎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钟佳琪]社会变迁与生存抉择:传承人视角下平阳卖技的记忆与存续
·[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晓蕾]地方社会变迁与民间音乐传承的嬗变
·[高忠严]社会变迁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间与村落文化传承·[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
·[托马斯·道森等]阅读艺术,书写历史——南部非洲的社会变迁与岩画·[冯桂华]饮食里的生态、关系与社会变迁:对赣北地区“米粑”食俗的人类学考察
·“改革开放40年与地方社会变迁”青年学术论坛在济南举办·[高忠严 柴书毓]社会变迁背景下传统庙会的空间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