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吉国秀]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
——辽东Q镇的个案研究*
  作者:吉国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4 | 点击数:28841
 

三、婆家婚姻支付的变迁:从偿付手段到家庭策略
 
利奇警告说,“不要用承载着价值观念的概念开始你的讨论,这些概念已经对整个问题做出预先判断” (Leach,1961:7)。因此在进入到问题之前,厘清Q镇民众对婚姻支付的称谓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婆家的婚姻支付而言,Q镇居民很少使用彩礼的名称,常运用“养钱”、“订钱”与“买衣服钱”等,本项研究的分析框架采用当地关于婚姻支付的地方性称谓。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Q镇婆家的婚姻支付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间经历了“养钱”的消失、“订钱”的出现、婚姻支付项目的增加,然后演化为单一的货币形式“买衣服钱”。对婆家而言,婚姻支付也相应地从偿付手段转变为一种表达文化期望的策略。
(一)偿付娘家养育之恩的“养钱”及其淡化
在弗里德曼看来,订婚时从婆家流向娘家的彩礼,有时会以嫁妆的形式返回到娘家中。它具有三重象征意义:一是感谢娘家的养育之恩;二是标志着女性权利在群体间的转换;三是意味着婆家比娘家优越(Freedman, 1966:55;Freedman,1979b/1970:255-272;弗里德曼,2000:38)。用弗里德曼的观点来解释20世纪40年代Q镇婆家的婚姻支付是比较适合的。在这一时期除了“买衣服钱”以外,男方还要支付给娘家“养钱”。“养钱”数目的多少,要根据婆家的经济状况以及娘家的具体要求而定,也就是说,是两个姻亲家庭间协商的结果[7]。据当地居民回忆,当时婆家婚姻支付的种类基本上有两种,即“养钱”与“买衣服钱”。在订婚时,如果娘家同意,就会请媒人或者专职人员“拉婚单”,或者称为“开单子”,用红纸写上娘家的要求,这些要求通常包括“养钱”的数目、衣服的种类,等等。当地也存在一些变通形式,例如在“过小礼”或者“看门风”时,男方把“养钱”准备好,在“过大礼”时开单子,等等。从总体上看,双方就婆家婚姻支付的协商在订婚时基本上达成。当然,“拉婚单”上面的承诺,婆家不一定完全履行,它往往成为姻亲家庭之间反目的口实,以及婚后夫妇之间口角的导火索。
“养钱”名义上是娘家养育女儿的花费,在将女儿的权力过渡给婆家时,婆家有必要对“娘家的养育之恩”表示感谢,并且通过财物补偿以显示权力让渡的合法性。由婆家流向娘家的“养钱”,支持了婚姻偿付理论的解释。同时,“养钱”的支付也使婆家拥有对女方的全部权力,其中包括限制其回娘家的权力等等。在那个时期,用当地语言来表述,就是“得听人家(婆家)摆布,怎么受气也不能吱声”[8]。在这个意义上,娘家就失去了对女儿原有的支配地位,与婆家相比处于劣势。
Q镇的部分居民认为,“养钱”与衣服的作用在于确证姻亲家庭之间的关系,“他那头给你拿点儿钱,这时候你就黄不了了,就是怕黄”,“那是订亲物,给你东西就订下了,想黄也黄不了”。关于“养钱”的性质,一些老年女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位居民XGQ的看法具有代表性,
 
过去爹妈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一动就翻旧,娘家爹你就是孤老棒子,没有儿子(当地称没有儿子的老年男性为孤老棒子),拿我换钱,你能花一阵。我娘家爹得钱了,卖给老王家了。那是最高的价钱,450块钱把我卖了。过去是叫养钱,俺们把姑娘养活这么大了,给你了,你得给养钱,你乐意买我就卖。这不把我卖了,换点钱花。给婆家就硬卖的,自己不同意。怎么哭,怎么作也不行。我父亲钱都得了,我啥也没得到。
 
“养钱”在本质上被民众理解为“卖姑娘钱”,其中的女性只是一种交换的对象,对于“养钱”没有任何支配权力。它对代际关系常常形成负面影响,会引起女性的种种不满、反抗与怨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家庭开始放弃这种婚姻支付形式,“养钱”逐渐淡化。居民通常用代际间的情感因素来解释不再索要“养钱”的原因,1953年结婚的MGL说,
 
那时候兴要养钱,俺们没要,我爹说不行要养钱,那把姑娘卖了。那时候都花养钱,我爹说咱们不指着把姑娘卖钱花。那时候养钱要一石苞米、豆子,或者给牛,都那么的。
 
如果这是“养钱”淡化的民众情感基础,那么以婚姻法宣传为代表的国家意识形态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毫无疑问,“养钱”具有的买卖性质使其站在国家政策的对立面上,与父母包办的粘连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国家意识形态的反对是“养钱”淡化的最主要原因。而20世纪50年代末的“挨饿”又起到了推波助澜地作用,居民在维持生存困难的情况下无力支付“养钱”。于是,多重原因的综合使这种婚姻支付形式退出了Q镇的历史舞台[9]

。而“买衣服钱”不仅保留下来,还增加了被褥项目,在此之前被褥多由娘家负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刁统菊]多姓聚居与联姻关系
下一条: ·[陶立璠]古镇、古村落——重要的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
·[裘兆远]从家堂看太湖渔民俗信的变迁·[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陈姵瑄]江南总管传说的叙事策略及变迁动因·[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邵凤丽]从“有妇无女”到“女可承祧”:家谱中族女书写的历史变迁·[宁祥文]从盲人到司仪:成人礼主持者身份的历史变迁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洁]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的再造·[武静静]华北乡村宗族组织形态的当代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