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车锡伦]什么是宝卷
——中国宝卷的历史发展和在“非遗”中的定位
  作者:车锡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22 | 点击数:10285
 

  笔者近30年持续研究宝卷的过程中,阅读了各个时期的大量宝卷、有关宝卷的历史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亲自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所以对前辈研究的疏漏有所补正。

  首先,对宝卷的概念和范围,笔者有一个认识过程。在2009年出版的《中国宝卷研究》第一编第一章“宝卷概论”中最后对宝卷的定义是:

  什么是宝卷?简单地说,宝卷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在宗教(主要是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这也使宝卷具有双重的特质:作为在宗教活动中演唱的说唱文本,演绎宗教教义,是宗教的经卷,这类宝卷大部分不是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大量的宝卷是演唱文学故事,因此,宝卷又是一种带有信仰色彩的民间说唱文学形式。由于演唱宝卷都是“照本宣扬”,所以中国宝卷不仅以口头形式流传,同时留下来大量卷本。

  上述论述是基于对宝卷历史发展中宗教宝卷和民间宝卷内容和社会文化功能的不同以及宝卷演唱仪式化特点的认识提出的。对照前述郑振铎、李世瑜、泽田瑞穗先生的论述,其间的异同,不必多说了。其中有一点要强调的是,笔者不同意李世瑜“宝卷是开始于南宋,历经元、明、清等代的白莲教及其各种支派所编制所使用的经卷”的定义。在2009年发表的《中国宝卷新论》中提到宝卷研究的困难时说: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宝卷”的范围问题。宝卷与宋元以来的民间秘密宗教(民间教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民间宗教研究学者多将宋元以来所有的民间宗教经卷都视作“宝卷”,包括清末以至当代民间教团编制的难以数计的“坛训”(有的研究者称作“鸾书宝卷”)和宣传宗教的通俗读物。从民间宗教史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民间宗教经卷和读物既不以“宝卷”为名,形式也多种多样……将它们搀和在一起,作为特殊的说唱形式的“宝卷”,便无法进行研究了。许多初涉宝卷的研究者,觉得“宝卷”作品庞杂无序,难以入手,这也是一个原因。

  上述论述,就是对李世瑜意见的回应。

  其次,笔者认为宝卷历史发展可划分为“早期的佛教宝卷”(即泽田瑞穗称作“古宝卷”中的“原初宝卷”)、“明清民间教派宝卷”和“清及近现代的民间宝

  卷”(或可称作“世俗宝卷”,即李世瑜“后期宝卷”,泽田“新宝卷”)三个阶段,前两种又可合称为“宗教宝卷”。对“民间宝卷”的出现时间,本人考察,远早于泽田所说的清嘉庆十年(1805年)或李世瑜所说的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它们的出现有一渐进的过程;同时,在南北各地都有民间宝卷的出现,带有地域性的特色。

  据现存宝卷文献,北方民间宝卷的流传区域以山西为中心,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往西一直发展到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北方民间宝卷与明代民间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在明末(I643年以前)可能已经出现,如发现于山西的明末抄本《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讲的是一个家庭伦理和因果报应的故事,它是有民间教派背景的民间艺人编唱的台本。北方民间宝卷演唱的故事多来自明代说唱词话、话本小说和清代鼓词、梆子腔剧目,既有世情故事,也有英雄传奇故事。

  南方的民间宝卷主要流传于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北部吴方言区。它们的发展与世俗化佛教宣卷关系更密切一些。本人最早发现,明末陆人龙编话本小说集《型世言》中,便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苏州昆山县的“香客”在去杭州上天竺寺进香的“香客船”上“宣卷念佛”的描述文字。这种香客船上的宣卷活动一直延续到当代。同时,吴方言区本来就有杂祀鬼神的民间信仰传统,在祭拜乡土社会中的各种“菩萨”“老爷”的仪式上演唱相应的宝卷或“赞神歌”。现存吴方言区最早的一部民间宝卷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黄友梅抄本《猛将宝卷》,便是在传统的“猛将会”上演唱的。与北方民间宝卷不同的是,吴方言区民间宝卷有大量改编自弹词曲目和流传于民间的昆曲及“滩簧”(锡剧、苏剧、沪剧等)传统剧目,题材多是世情故事。

  南北各地民间宣卷和宝卷也互相流传,如上述《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吴方言区民间宣卷艺人传抄本一般名《斋僧宝卷》。许多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和俗文学传统故事南北各地都有改编演唱本,如改编孟姜女故事的宝卷。

  笔者既将宝卷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及其差别,同时又提出它们之间的继承性和累积性。如直到清及现当代,个别佛教僧团和民间佛教徒仍然在演唱和刻印某些早期的佛教宝卷和科仪卷,如《金刚科仪》《阿弥陀经宝卷》和《香山宝卷》等。同时,民间宝卷中也有宗教宝卷的积淀。在吴方言区,早期佛教讲唱因缘故事的《香山宝卷》《刘香女宝卷》等,也进入后期民间宣卷的口头演唱传统;明末还源教的《销释明证地狱宝卷》(简称《地狱宝卷》)是当代江苏省常熟、昆山、张家港等地区“做会宣卷”荐度亡灵法事(佛事)中必唱的仪式卷。清末及现当代的民间宗教,不仅传抄、刊印明代的民间宗教的宝卷,也大量编写新的宝卷,清道光年间长生教陈众喜撰《众喜宝卷》、先天道(青莲教)彭德源编《观音济度本愿真经》(据《香山宝卷》故事改编),都是影响至大的宣传民间宗教的宝卷。

  前期的宗教宝卷是宗教经卷,宗教经卷是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清及近现代民间宝卷虽然“已由布道书发展为民间说唱技艺的一种”,“宣卷职业化和艺能化”,清末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模仿弹词说表、“出脚色”的“书派宣卷”,在苏州市地区出现宣卷艺人的行会组织“宣扬公所”(简称“宣扬社”)等。但是,民间宣卷仍然是民间信仰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吴方言区这种民间信仰活动称“做会”(或“佛事”“斋事”),宣卷(演唱宝卷)穿插其中。“做会”是一种有复杂的仪式化、综合性的民间信仰活动;“做会宣卷”是融合了民间信仰、教化、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民间宣卷保留听众“和佛”的传统,不可能离开它所存在的信仰活动(“做会”)的特定场合,进人公共娱乐场所(书场、舞台)做舞台化的演出。下面可以谈一下当代宝卷和宣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定位、发掘和推广问题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11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5月20日中国国务院已经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的“河西宝卷”被列人“民间文学”项下;2008年6月14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绍兴宣卷”被列人“曲艺”项下。此后在扩展名目项下,吴地宝卷(苏州及其周围地区的宝卷)归人民间文学类,上海青浦宣卷归人曲艺类。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第二条提出“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从宝卷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作为口头文学传统的宝卷(及其演唱活动),和作为宗教经卷的宝卷和宗教活动的宣卷,在内容、形式、传播和社会文化功能诸方面,都有不同。列入“非遗”名录的宝卷和宣卷应当是李世瑜所说的由宗教“布道书发展为民间说唱技艺”的“后期宝卷”、泽田瑞穗所说“从宗教的宝卷向文学的方面倾斜”的“新宝卷”“职业化和艺能化”的宣卷,即笔者所说的’‘清及近现代的民间宝卷”和“民间宣卷”。自然,它也包括进人民间口头传统的前期佛教宝卷和某些民间教派宝卷。根据笔者的考证,这种具有信仰、教化、娱乐特色的民间宝卷及其演唱活动(宣卷、念卷),在明末清初已经在南北各地产生了。

  其次,将进入“传统口头文学”,并以特殊的语言(讲唱宝卷均用方言,有些宝卷文本是用宋元以来形成的记录口头演唱文艺作品的“白话”记录)为载体的民间宝卷归入“民间文学”类,没有问题;将演唱宝卷活动同民间戏剧、舞蹈、杂技等行动的表演艺术,归入“曲艺”,也说得过去。但是问题在于:苏州宣卷同绍兴宣卷、青浦宣卷有什么差别?苏州宝卷同绍兴宝卷、青浦宝卷有什么差别?这样将宝卷和宣卷分别列入“非遗”名录的不同类别,实际上是把一种口头语言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其演唱行动硬行割裂开了,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说不通。

  再次,2000年后,现存有宣卷(念卷)活动的地区投入巨资,搜集、整理和出版本地区的宝卷,陆续出版了一批各地区的宝卷总集,对“非遗”的发掘和保护,有着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对宝卷历史发展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对本地区宣卷规范的深入田野调查.而是多按照郑振铎关于“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的推论,宣称本地区的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个别地区甚至将本地宝卷的源头扯到南朝佛教的“唱导”上去。对本地区宝卷的搜集,不注意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和旧书业人士抢救性收藏的宝卷文本(数量极大,多收藏于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的研究、鉴别,多是对本地区现存宝卷采取“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态度,把某些未进入民间口头传统的民间宗教(道会门)的经卷和通俗读物,甚至已编入《道藏》的道教经卷,也编人本地区的“宝卷集”。所谓“搜集整理”的宝卷,有的甚至是“搜集整理”者的改编创作,不加说明。

  最后,把各地宝卷的演唱活动(宣卷)作为表演性的“文化产品”展示,做舞台化的演出,如上电视广播,举办各地宣卷“会演”评比,个别地区让小学生们演唱宝卷(偈子)“传承”等。这样做,实际上将宝卷和宣卷活动离开它所生存的民间信仰活动基础,违背了作为民间宝卷及其演唱活动(宣卷)的发展规律。从长远来说,可能加速本地宝卷和宣卷的消亡。

  以上诸问题是笔者对宝卷发展历史和田野调查得出的认识,欢迎大家讨论。

  (本文刊载于《民族艺术》2016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毕雪飞]“诞生”与“出世”:中日幽灵育儿故事比较研究
下一条: ·[段宝林]神话价值论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润平 李才景]岷州宝卷存目·[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场域的文化流动与传承研究·[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