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唐钱华]身体、命位与根骨
——凉山彝族苏尼身体实践的人类学探究
  作者:唐钱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18 | 点击数:6163
 

  五、余论

  恰如马克斯·韦伯指出的那样,“人是悬在由他们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在人类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身体正好是网的中心点与汇聚点,承载、建构起多面向的文化意义,甚至可以称之为“作为文化体系的身体”。身体是苏尼文化的表征与人神沟通的媒介,经由身体经验,苏尼独特的文化体系得以构建。从病患的身体到与祖先关联的身体到社会制度中的身体,苏尼身体的多重意涵得以彰显。

  从本文对苏尼身体的初步探究中,我们发现诸多可供探讨的学术之点。一是,毕摩、苏尼身体的比较研究。苏尼、毕摩身体最直观的差异除了“尼”与“毕”的基本特征之外,还需深入思考的问题包含:不同类型毕摩群体在身体表征上的差异何在,相同与相异阶层毕摩群体在身体表征上有何不同,毕摩与苏尼合作关系中身体差异的消弭与重构何以实现……。通过毕摩、苏尼身体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彝族社会文化体系中仪式专家分类的文化逻辑,甚至能够生发出毕摩、苏尼历史书写的新进路。一是身体利用方式与仪式专家关系的思考。毕摩、苏尼两类仪式专家在身体利用方式上差异明显。

  作为附体型萨满,苏尼产生方式、仪式形式主要是瓦萨降临时的神灵启示,表现出颤抖、癫狂、舞蹈等身体特征。相反毕摩仪式以念诵经书作为请神方式,仪式中的身体动作较苏尼更为静态。身体表征成为区分毕摩、苏尼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此一些学者将毕摩等同于祭司,苏尼等同于巫师。类似区分同样存在于满族萨满研究中。一些学者从是否具备身体技艺中的出神方式,将满族家祭萨满排除在萨满教之外,此观点遭到其他学者的批评。

  事实上,毕摩、苏尼在身体利用方式上存在诸多关联,其表现在兼具毕摩、苏尼身份的尼毕兹群体,毕摩、苏尼传承人产生皆存在神选因素,被认为圣洁与地位崇高的尼毕毕摩,在为准苏尼举行瓦萨特格仪式时亦能表现出“舞”与“尼”状态,由此引导准苏尼进入此状态而成为苏尼。由此我们思考为什么毕摩群体在必要时能够表现出苏尼的仪式状态,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却不愿意表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这涉及到基于传承制度基础上毕摩、苏尼社会地位的升降问题,毕摩群体为了维护其社会地位,已经不愿表现出苏尼的此类特征。此类身体利用方式的关联性存在,无疑为我们思考历史上两类型仪式专家的关系提供了新路径。

本文刊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CSSCI集刊)第24辑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寻访“文化小山村”的纳西族歌者
下一条: ·[张建世]民族传统工艺遗产的活态流变
   相关链接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鲜益]口头叙事与身体叙事中的凉山彝族巫舞文化形态
·[杜梦甦]凉山彝族毕摩仪式音乐形态研究·[唐钱华]彝族苏尼的萨满特征及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巴莫曲布嫫]活着的经典:凉山彝族毕摩文献的独特文化价值
·《祖灵的祭礼:彝族“尼木撮毕”大型祭祖仪式及其经籍考察研究》出版·《阿诗玛》国家级传承人毕华玉毕摩辞世
·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化总集编译完成·毕华玉:开“心灵药方”的毕摩
·[巴莫曲布嫫]语言的魔力:凉山彝族咒经的意义指归·七十五年前的草原敖包祭
·[卢万发]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关系初探·毕摩文献:入选名录,并非终点
·彝族毕摩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蔡富莲 陈波]凉山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尔果》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比较研究
·跨越时空的交棒·[刘小幸]生命、团结与繁荣的庆典
·[谢国先]试论毕摩与梯玛的现实基础及合理性·《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