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邱婧 王琴]口头诗学与日常瑶歌
——基于当代粤北瑶歌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作者:邱婧 王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8 | 点击数:6134
 

  另外,在《机电歌》里,歌者承袭了瑶族的“何物歌”的形式,并增添了新事物的内容,比如:“何物爱吃江河水,吃了江水电气化?何物水底隆隆转,水面出火又无烟?”然后答道:“水轮机爱吃河水,吃了江水电气化。轮机水底隆隆转,水面出火又无烟。”“何物歌”是瑶歌传统样式中关于诙谐逗趣、猜谜的一种主要歌曲形式,在当代,却被用作指称社会变迁中的新兴事物,体现了瑶歌与时俱进的新特征。

  除此之外,其他社会习俗在瑶歌中的体现也较为明显。三八妇女节并不是瑶族的传统节日,然而自从乳源瑶族接受了这一节庆之后,瑶歌中也加入了妇女节的元素。比如《三八妇女节之歌》,“国家重情妇女节,歌情素质祝妇女。生男育女是妇女,多谢国情重妇节。”

  在《村户起灶歌》中,歌词如是写道:“当初家家起炉灶,炉灶煮饭老小饮。上岭担柴归家里,放进灶厅火烟烟……时今社会不同前,打起煤气灶头奴。不要山岭木树柴,煤气煮饭无黑烟。天下人家煤气灶,灶面两奴排行坐。两奴打火煮菜饭,一奴煮饭二奴菜。”

  在这首瑶歌里,前几句沿袭了传统瑶歌中的关于劳动的元素,而后面就有着明显的再创造的痕迹。这些瑶歌,既是对新兴事物的摹写,也是歌者即兴表演的产物。正如洛德在《故事的歌手》中所言,“无论他表演什么,他都要再创造;他即兴表演的艺术牢牢地植根于他对传统要素的把握……”因此,不难得出结论,根植于传统要素,又即兴创造新的歌句,是当代乳源日常瑶歌的一大特征。

四、外来元素的吸收

  长期以来,瑶歌逐渐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元素,如道教和客家文化等,而这些元素又在当代瑶歌中有着别样的展示。学者赵家旺曾对广东瑶族的宗教仪式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瑶族宗教和道教同样有着“三清”崇拜,但是二者之间有着差异性,盘才万在其《拜王歌堂》的前言中也有着类似的观点。尽管如此,瑶族歌谣中依然受到了道教的影响。

  比如在瑶歌《三清歌》里,提到了诸多道教方面的术语。“闻说今朝有状请,元始天尊齐下坛。元始天尊为第一,灵宝天尊第二名。”在道教中,三清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在“三清”中地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因此在诸多瑶族地区的三清歌里,都有道教术语和道教形象的体现,当代乳源瑶歌中也不例外。

  另外,由于岭南文化生态场域中分布了不同的族群,特别是客家文化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乳源瑶歌的创作中。清光绪元年《曲江县志》记载了“圩”文化所联结的融洽的瑶客关系:“平时,(瑶人)多出桂头市贸易,土人相呼男曰同年哥、女曰同年嫂,喜饮酒,负货来市,土人多以酒笼络之,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这种由来已久的土特产交易共生随之带来的文化共生,也渐渐渗入到乳源瑶歌之中。随着瑶人从山地迁往平原,瑶客更为密切的杂居与交流则加深了文化的互渗。

  赵天银在《乳源瑶山歌谣》的前言中特地强调,“本歌书融入了客家文化的元素。”而阳林碧曾考证,《岭南逸史》中的歌谣是吸收了百越民族歌、瑶歌因素的客家山歌。这两个观点实际上都间接证明了在多民族散杂居、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体现的文化多元共生,也为粤北日常瑶歌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佐证材料。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瑶歌演唱采用区别于瑶语口语的书面语,但又有部分与瑶语口语相同,同时吸收了邻近地区汉语方言的字音。比如,乳源瑶歌“思着爷娘在遠州”一句中,“娘”唱念作“ŋwaŋ31”,比之瑶语口语音“dzi223”,客家方言音“ŋaŋ213”,可知瑶歌中“娘”音更可能来自客家方言;“在”唱念“jəm33”,比之瑶语口语音“jəm33”,客家方言音“tshɔi31”,可知瑶歌中“在”音直接来自瑶语。此外,瑶歌底本中一些文字采用了客家方言中的同音字,比如“格木杵头出火田”一句中,“杵头”即“树头”,客家方言中“杵”与“树”同音“ʃu31”。总体说来,乳源瑶歌在语音方面明显受了汉语特别是客家方言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清代,王士禛和屈大均就曾经研究过“粤歌”及其中的相互关联。王士禛认为,“粤西风淫佚,其地有民歌、傜歌、俍歌、僮歌、蛋人歌、俍人扇歌、布刀歌、僮人舞、桃叶等歌,种种不一,大抵皆男女相谑之词。”其中,王士禛所言的“傜歌”就是乳源的瑶歌。

  瑶歌和客家山歌皆重情歌,甚而在比喻上时有相似之处,很难说相互间毫无影响。比如在盘才万选编的《乳源瑶族民歌选编》中,可以看到一首《流书歌》:“山顶云雾连一起,黄蜂飞落花丛里。但愿我俩心连心,相亲相爱不分离。”另外一首《花枝恋》,写道:“春日鲜花枝上开,哥似青枝妹如花,花枝恋歌唱起来。”

  而客家情歌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下花一丛,龙唔翻身唔落雨,雨唔淋花花唔红。郎是蜜蜂飞上天,妹是蜘蛛挂檐前。”也就是说,在瑶歌和客家情歌中,将男女比喻为蜜蜂、花朵等事物的修辞屡见不鲜,这类比喻的区别并不明显。

  不过,当代瑶歌与客家山歌的情爱歌存在区别,大概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从修辞方式来看,瑶歌采用的一般是前两句是喻体,后两句是本体的唱法,而在刘晓春看来,客家山歌使用了隐喻的方式,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比喻词。另外,从整体形式来看,瑶歌一般不喜反复,而是顺着比喻手法、用叙事的方式不断推进,比如在《流书歌》和《花枝恋》中,都是采用了演进的动态过程,前者是以“妹到来”为开端,然后经历了“门前有园韭菜地,郎少无双等妹连”“入山砍竹爱留尾、进园摘菜爱留心”,就到了“一更行到妹门前、二更行到妹窗边”,最后以“阿妹有心伴郎去,情投意合结鸳鸯。铜盆载水郎洗脚,洗好双双入洞房”四句结尾。也就是说,瑶歌尤其重视叙事的推进,经常和“比兴”的修辞手法同时出现。《花枝恋》也是如此,但有所区别的是,这是对唱关系中的叙事推进。

 “哥:青枝小,也能给妹载情来。妹若拗枝种水边,朝朝担水心花开。

  妹:花未开,也能给哥飘香来。哥若拗枝栽门口,进出门槛心花开。

  哥:望花开,哥把花枝插楼台。金盆载水面架上,朝朝洗脸望花开。

  妹:要花开,花枝摆上吃饭台。餐餐对酒观花蕊,三朝一过花便开。”

  直到结尾句“大家花枝心里栽,阿妹是哥心头肉,一生一世不离开”,可以发现,瑶歌的形式基本采用的都是叙事的演进或对唱的演进,而客家山歌恰恰相反,以重复比喻的形式存在。如在一首情歌中重复修辞:“哥是绿叶妹是花,哥是绫罗妹是纱,哥是高山石崖水,妹是山中嫩细茶。”也就是各句修辞中没有存在时间关系和递进关系,只是单纯的并列修辞。

结语

  综上所述,粤北瑶歌经历了悠久的历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十分值得探讨。在当代粤北瑶歌中,既有历史传统和民族记忆,又有不断的新鲜元素介入。并且,现代社会的地理迁移使得部分瑶歌从山地转向平原,日常的瑶歌脱离了原有的山地自然环境,不但没有日渐式微,反而成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从当代粤北瑶歌自身的互动式问答“逗唱”特点及历史变迁可以推知,超出村镇的歌者“碰撞”是瑶歌得以存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粤北瑶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融中,瑶歌也在不断地流变中继续生长。

  (原文发表于《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6期,注释从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高荷红]口头传统·口头范式·口头诗学
下一条: ·[王宪昭]盘古神话:历史长河中变化生长的鱼
   相关链接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
·[朝戈金]口头诗学的文本观·[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
·[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讲座预告】庄孔韶:《金翼》《银翅》及其后续研究(2019年4月16日,中国社科院)
·[美]布莱迪:《人类学诗学》·[朝戈金]口头诗学
·[朱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冯文开 廖明君]口头传统诗性智慧的探索者
·[苏茜]中国口头诗学理论与现实意义评述·[毛巧晖]社会秩序与政治关系的言说: 基于过山瑶盘瓠神话的考察
·[马俊杰]认知口头诗学:认知诗学研究的新领域·[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