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一带一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一带一路

[李阳]“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藏彝走廊
  作者:李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4 | 点击数:5883
 

      发挥走廊优势 促进改革开放

      民族走廊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其经济发展历来都是关系全国格局的重要问题。藏彝走廊涵盖地区内有河谷、平地和群山,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生计方式。例如,藏彝走廊上无论是从事高原农牧业的藏族,还是在山地耕作的彝族,都在同一民族走廊区域内生存。这种生计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民族间必须依靠交往交流才能发展,由此产生了藏彝走廊上的茶马互市等区域间、民族间的互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是各民族参与经贸往来的通道,民族走廊的内部活动、路线延伸也都离不开经济发展的作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将边疆地区从大后方推向了最前沿,为其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深刻改变藏彝走廊等区域的发展定位,也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要求。

      第一,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建设。藏彝走廊上的跨界民族往往与境外同源民族毗邻而居、山水相连、语言相通、文化与习俗相近,跨界民族为沿线各国人民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财富。藏彝走廊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生态等资源优势,应加快藏彝走廊地区特色种养作物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商贸经营活动将该区域内的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品利用“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发展起来,大力发挥该区域的特色产业优势,打开国内外市场,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结合自然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业。藏彝走廊有着丰富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高山峡谷奇特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人文景观相结合,让藏彝走廊区域成为可开发的、高品质的特色旅游景点。当前,国家差别化的区域性政策助推着藏彝走廊特色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开发建设。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与走廊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些都意味着藏彝走廊区域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必将为成投资兴业的新热土。

      第三,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速自身改革发展新步伐。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民族走廊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藏彝走廊区域要全力投入国际大通道建设,努力争取机场、铁路、高等级公路及能源通道、水利、通信设施等建设项目,在走廊上实现对内畅通无阻,对外东通西达,使基础建设与“一带一路”无缝对接、全面嵌入,以推进区域合作为核心,以助推全面互联互通为纽带,实现走廊区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

      结语

      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在藏彝走廊上的各民族与丝绸之路有着很深的渊源。作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沉积地带的民族走廊,藏彝走廊在“一带一路”的视域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发展要求,我们要在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好民族走廊的重要作用,调动和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项目(项目编号:2017BJMZTJJY02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社会扶贫发展与减贫研究》(项目编号:2016M601213)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原载: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民族报,2017-09-13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郝苏民]“一带一路”视野里的回望与自我担当的心声
下一条: ·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
   相关链接
·[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张帅]“非遗运动”中乡村文化发展的民间策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 暨“一带一路”与河北传统文化研讨会隆重举行·[邢莉]民俗学的研究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戚剑玲]文化涵化与地域认同的庙堂表征·[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
·北师大文学院召开“‘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日程
·[樊枫]“互联网+”下的民间文化发展现状·2018“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在华揭幕
·[张多]从哈尼梯田到伊富高梯田·[马千里]“一带一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策略
·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朝戈金:从三个故事看文化遗产保护与“民心相通”
·[宋建晓]全球治理视野下妈祖文化的独特价值·[郑少雄]康定土司与“藏彝走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