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王社教]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
  作者: 王社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5 | 点击数:5959
 

在某种意义上,历史乡村地理学包括了历史农业地理学,但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历史乡村地理学远比历史农业地理学更广泛、更综合。历史乡村聚落地理主要研究历史时期乡村聚落的形成、类型、职能和布局问题,属于历史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乡村地理是把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整体中的经济、生活、政治、文化中心,着重研究乡村聚落的类型特点及其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历史乡村地理也包括了历史乡村聚落地理。

  农业史主要研究历史时期的农业技术变革和农业经济发展历程;农村社会史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农村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有人认为农村社会史的研究应包括生态环境(包括农村的生态条件、人口、资源状况)、农村经济(包括农村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收益状况)、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主要指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及其运作方式)、社会结构(包括户籍划分、阶级结构和社会阶层)、农村人口(包括生老病死、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空间分布等)、农村婚姻(包括婚姻观念、婚姻行为、婚姻状态等)、家庭和宗族(包括家庭结构、宗族制度的发展变化、宗族制度的组织形态、政权与族权之间的关系、宗族制度的社会功能等)、社会流动(包括正常流动和非正常流动)、社会冲突、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障的方式、运作机制及社会功能)、社会心态(包括农民的社会心理结构,如价值观、政治意识、宗教意识、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意识)、农村文化(包括乡风民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节庆文娱);农村经济史主要探讨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包括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动等;农村史应该包含农村社会史和农村经济史各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综合的研究。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与历史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都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但他们关注的是这些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时间上的发展和变化,很少关注其区域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知,历史乡村地理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与上述学科有许多共同之处,甚至完全重合。实际上这并不矛盾,而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一个趋势。一方面,新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各学科又在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积极开展综合研究,学科之间的融合又在不断加强。历史乡村地理与上述各学科的区别主要还是体现在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它侧重于从地域分布、空间的观点分析乡村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从空间角度认识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揭示空间结构模式,其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区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紧密结合,在这一点上,是其他相关学科不能替代的。

  四、历史乡村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我国现有的历史地理学学科组成结构的分析中,是找不到历史乡村地理学的位置的。这是与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极不相称的,也是与历史地理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极不相称的。历史乡村地理学实际上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历史地理学学科组成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大有前途。这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说明。

  1.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分析,一般是按地理现象组成要素的性质和类型来划分,如首先将历史地理学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为主的若干个一级分支,在历史自然地理之下又细分为历史气候、历史植被、历史地貌等二级分支,在历史人文地理之下则分为历史政治、历史经济、历史人口、历史民族、历史文化、历史聚落等二级分支,在各二级分支下又有更细的分支。在这样的学科体系结构组成之下,与历史乡村地理相关的历史农业地理属于历史经济地理之下的一个三级分支,而与历史乡村地理相对应的历史城市地理则归属不一,有的放在历史人文地理之下作为与历史政治地理、历经济地理平行的一个二级分支,有的则放在历史经济地理之下或历史聚落地理之下,成为历史人文地理的一个三级分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混乱,原因即在于无论是历史乡村地理还是历史城市地理,都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规划布局和环境变迁各个方面,与历史地理学大部分分支学科都有关联和交叉。因此,将它们归属为上述任何一个分支都有其道理,但又都不科学、不完善。“在研究实践中……单科分支的研究有的问题很难说清”,“研究者越来越感到有综合研究的必要,因此上世纪末以来,历史地理学向区域综合研究发展。区域自然、人文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必将更能显示历史地理学的特点和功能”。历史乡村地理学正是这样一门将区域人文和自然紧密结合起来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历史地理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需要。

  在现有的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中,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显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个热门。举凡城市兴起的地理因素和城址的选择、城市职能及其转化、城市结构和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和城市风貌、都市化的地理特点等,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与近代以来城市的发展和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不断增强有着很大的关系。相反,与历史城市地理相对应的历史乡村地理研究,除历史农业地理和历史乡村聚落地理外,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这无疑使历史地理学研究丧失了一大块重要的阵地,使学科发展失去了平衡,影响到学科的整体建设。

  2.我国历史发展特点的需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贯穿我国历史始终的根本问题,是我国历代王朝为政立策的出发点。要准确地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必须首先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国地域广大,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而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最为明显,历史时期这些问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表现得非常显著。因此,要真正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建立在对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必须建立在与地域环境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之上。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我国的乡村经济和社会等问题进行考察,有利于正确认识历史时期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特征,有利于正确认识历史时期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我国乡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

  图3-三农问题

  3.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强历史乡村地理的研究,对于当前乡村社会经济的建设,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城乡差异却越来越大,农民收入近年来增长缓慢,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影响着我国改革的进程,也与我国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不相符。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有统一的科学规划,要有全面系统的整体规划,要有科学的、具体的建设规划。如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如何推进农村的政治建设,如何繁荣农村的文化建设,如何保证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地域广大,各地自然、人文条件千差万别,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刀切,要在扎扎实实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具体规划。今日的农村是历史农村发展的延续,今日的农村问题是历史农村问题发展的积淀,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当今农村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且能够为今日许多农村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借鉴。历史乡村地理学是一门地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关注的主题是历史时期乡村地域系统内部人文、自然诸要素之间及与外部地域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定会大有作为。

  (原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35卷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吴飞]梁漱溟的“新礼俗”: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下一条: ·[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相关链接
·[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李雨露 沈昕]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非遗文化场域空间生产的实践研究·[孔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空间规划的要求、模式与建设原则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李一]重庆大足宝顶香会田野考察
·[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田兆元]“元宇宙”神话叙事与谱系构建·[朱刚]交流诗学模型及其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中的应用
·[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朱慧慧]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历史溯源与空间建构
·[周雨童]诗意空间·地域色彩·传承发展·[张琪舒涵]灰陶工艺构建下的生活空间
·[张可佳]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碧霞元君信仰的载体及其功能·[张晨]记忆“过往”与记忆“未来”:圩场的两种发展面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