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杨正权]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作者:杨正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04 | 点击数:9774
 
 
三、头饰与祖先崇拜
 
头部是整个人体中最召引别人视线的地方,即视线最集中的地方,因此西南各民族对头部的修饰也就尤为精心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谈及的头饰。最初的头饰并非完全出于审美和实用的需要,而是与原始崇拜息息相关,这里所要谈的是深受祖先崇拜意识影响的头饰,仅以部分民族为例。
彝族男子都喜欢留一种“天菩萨”的发型,也被称为“英雄髻”。即头上留一块方形的头发并编成小辫,用头帕竖立包裹起来。这种“天菩萨”极为神圣,被视为天神崇拜的象征,其实细析之,也与祖先崇拜有关。这种发式是分阶段的,小孩和未婚男子仅在头顶蓄一撮长发而已,称“如比”;婚后男子梳短辫,称“如且”;只有男人死后,留下的子女才把头顶头发打成尖状物形,方称“天菩萨”;“天菩萨”是父亲的灵魂居留地,带有明显的怀祖意识。彝族在为初生婴儿首次理发时,要请毕摩占卜吉日,选择一个有阳光的日子,并选择一个与孩子属相同的人(男女老幼均可)来剪头;剪头之日同时也要为婴儿缝件衣服,将剪下的头发缝在孩子的衣上或帽檐四角上,以求孩子健康成长,剪头仪式实际上也是一祭祖仪式。
黔西、滇东北、滇中一带的花苗妇女都有“戴角”的习惯。所谓“戴角”也就是将长发挽成髻,髻挽成角状,最大的髻为织金,即在发上别上一把长约60厘米的木梳,再以重约3斤的假发在木梳上织成倒“8”字形;也有头戴大银角代髻者,髻有大有小,居正头顶者居多,也有偏左或偏右的。苗族头饰中的戴角习俗是为纪念远古祖先的迁徙历史。据说远古苗族祖先迁徙时,爬山涉水,为保护粮种,便将玉米棒子及其他粮种藏在头上,以便涉水时不至发霉④。此外,苗族妇女还有一种称为高孚或蚩尤帽的头饰,这种帽子一般在已婚妇女生下第一胎子女之后才戴。据说这是纪念苗王蚩尤及王后才戴的。相传在古代战争中,王后为了帮助苗王蚩尤甩开追兵,将王冠拿来自己戴着,朝另一个方向跑吸引了追兵,苗王才脱了身,而王后却壮烈牺牲了。
基诺族妇女头上常戴一顶白底黑色条纹的三角尖顶帽,这种帽子具有明显的祖先崇拜意象;据说,这种帽子是仿照基诺族始祖、造物主阿莫小北的帽子缝制的。基诺族男子还有一种“三撮毛”的发型。即将头发扎成左、中、右三缕,此俗的祖先崇拜意味更为浓烈。据王崧纂《云南通志》卷一八七说:“三撮毛即倮黑派,其俗与摆夷、棘人不甚相远,思茅有之。……发留中、左、右三撮。以武候曾至其地,中为武候留,左为阿爹留,右为阿嫫留,又有左为爹嫫留,右为本命留者。”其实为武候留倒未必是真,但为祖先留则是不言而喻的。
滇南哈尼族奕车人的头饰有一套严格的祖先崇拜礼俗。女性婚前蓄有油亮美观的大辫子,也无人干涉,婚后则不同,出嫁而未生育的妇女,一旦回夫家,进入夫方村寨时要将头上的大辫子放下,以示对夫方寨神和老人的孝敬;出嫁或生育后,要在额前安一支叫“俄莫莫”的独角,独角上半边有一个别致的盖,角盖顶面以正中为圆心,制作有十二条形若光芒的绉纹,均匀地向四处发射。据说,戴角习俗是为纪念洪水泛滥后,繁衍奕车人先民的兄妹俩开挖十二条渠,排除洪水隐患的事迹而为之。除戴角习俗外,奕车女子也常戴一种叫“帕常”的用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这种帽子佩上靛青色黾式服和短裤的服俗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寓意。相传,很久以前,奕车先民和尼人居住在美丽富饶的“谷哈”,日子很美满。不料遭到异族侵犯,酋长率众抵抗而阵亡;和尼人推举原酋长仰资的孙子奕车为首领,奕车重整旗鼓,让男子赤身墨面,女子赤足短裤,头缠白布为标记打败了异族⑤。哈尼族的祭司大贝玛常戴一种由五个大三角形组成的名叫“吴芭”的布质头饰,这种头饰由红、白、蓝、绿四种色调构成,上有蕨纹和犬牙纹,树状图案,白纹左边有"S"形线(红色)。这个头饰可以称之为哈尼族的历史大辞典,它叙述了哈尼族由远古到现代的迁徙历史及不同时代的自然生态环境甚至还描述了头人、贝玛和匠人的简单关系⑥。这类头饰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少不了对祖先历史的追述。
 
四、肢体饰与祖先崇拜
 
肢体饰种类形式很多,在此仅以与西南各族祖先崇拜有关的部分略述于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堂号:记载家族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
下一条: ·[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初探
   相关链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
·[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楚天佑]中国民俗舞蹈中的男根崇拜及其寓意解析
·[杜小钰]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舞龙仪式·2018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仲富兰]从“端午”说到尊重祖先的传统·[段友文 柴春椿]祖先崇拜、家国意识、民间情怀:晋地赵氏孤儿传说的地域扩布与主题延展
·[麦高温]祖先崇拜对中国人有多重要?·邓莉丽:《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
·[何泠静]海外苗族原始宗教的展演·[王天鹏]道教闾山派与客家祖先崇拜亦畲亦汉混融特质
·[贾蔓]城镇化进程中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管彦波 李凤林]西南民族乡土传统中的水文生态知识
·[王正华]拉祜族服饰文化概述·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系统呈现
·[龙晓燕 王文光]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五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
·“华人老家”山西大槐树文化遗产日推广“祭祖习俗”·[杨筑慧]妇女外流与西南民族婚姻习俗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