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邱开金]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张力
——云南西双版纳农村傣族男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作者:邱开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5 | 点击数:12606
 
本调查表明,作为傣族“和尚”学生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在自我角色认同、学习生活体验、成长抱负等方面确实带有许多鲜明的傣民族信仰和习俗。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和尚”学生感到学习苦、压力大。信教对傣族和尚心理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也的确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二)对傣族成年男子的调查
一方面,孩子入寺与上学的选择上他们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傣族成年男子是傣族男童的天然榜样,孩子身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也是家长问题的折射。因此,此调查有双重意义。本调查在收回的300份问卷中有效卷281份。受试者的职业身份比例分别为干部12.3%,个体商人18.4%,农民62.1%,其他7.2%。学历分布大学专科及以上分别为11.7%,中专或中学26.7%,小学45.6%,文盲16%。其中曾当过和尚的占52.9%,5年以后还俗的占55%,20年以上的3人,最长的达25年。①他们的傣文水平情况是:能用傣文写作的占32.9%,能读简单傣文的35.8%,能说傣话但不识傣文的占31.3%。
调查发现,当年促使自己去当和尚的动力因素有95人(占32.8%)是出于对佛教的虔诚,有60人(占21.4%)的是迫于村寨传统舆论压力,有26人(占9.3%)是迫于家庭长辈的压力,其他还有怕上学读书苦或好奇好玩等原因;对傣族男子是否必须要当和尚的问题,有126人(占44.8%)认为信教者应遵循,有82人(占29.2%)认为信念存心底而形式不重要,有26人(占9.3%)认为可有可无;对今天傣族宗教信仰和以前相比,有93人(占33.1%)认为信教意识将会越来越增强,有73人(占26.0%)认为有淡化趋势,有92人(占32.7%)认为没有什么变化;在养儿育女观念方面,是否有性别歧视问题,认为没有的147人(占52.3%),认为有的81人(占28.8%,其中重女轻男约20%,重男轻女略高);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评价孩子的教育,有155人(占55.2%)认为学校教育和宗教教育都重要,有28.8%认为学校教育更重要,有9.6%认为宗教教育更重要;同时进行两种教育是否会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产生影响,100人(占35.6%)认为不会,认为有影响的占多数,但认为利大于弊和弊大于利的各占21%;对目前孩子成长最关注的五个方面是(按高关注点到低关注点排列)学习成绩、听话、安全、健康、会做家务;对“和尚”学生的管理,35.6%认为白天到学校晚上回佛寺,19.1%认为双休日去佛寺,其他时候在学校,25%则认为节假日在佛寺,其他时间在学校;当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有54.3%的人会冷静对待,有31.8%的人会采取回避。
可见,他们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无不带有宗教信仰的一些色彩,尽管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和被更多的信教群众认同;对于傣族男童接受两种教育的可行性,基本得到肯定;宗教信仰对傣族男子确有一些制约。
(三)对傣族成年妇女的调查
在傣族家庭里,成年妇女不仅有养儿育女观念,而且在家庭内外日常事务中发挥较大作用,她们对傣族男孩子进佛寺当和尚的态度,还间接具有异性认同的意义。共有281位傣族母亲参加调查,职业分布中农民为多数;接受教育方面,中专及中学以上的58人(占20.6%),小学189人(占67.3%),文盲34(占12.1%)。
傣族家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上,受访者自己成长记忆里认为有的34人(占12.1%,其中重男和重女相近),没有的247人(占87.9%);自己是否有性别歧视上,认为有的35人(占12.5%,其中重男多于重女),认为没有的246人(占87.5%);对孩子的关注方面,从高到低排位是“学习、身体健康、听活、能做家务”;有213人(占75.8%)希望孩于将来上大学;在自己当年选择伴侣时对对方是否当过和尚“很看重和看重”的31人(占11%),“一般”的84人(占29.9%),“没有在意”的166人(占59.1%);对没有当过和尚的傣族男子有无“歧视”方面,认为有的11人(占3.9%),认为没有的173人(占61.6%),认为不一定的91人(占32.4%);对当过和尚的傣族男人的评价方面,“最大优点”是文化知识水平高、宗教信仰虔诚、人品好、见识广,“明显不足”是心胸狭窄自尊心太强、怕吃苦、容易满足、胆小缺乏闯劲;对于“作为母亲你真的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和尚吗”问题,选择“是”和“不是”各占23.4%和23.8%,其余则是“说不清楚的”;对于“孩子到佛寺你最大的希望”,认为可以得到虔诚信仰培养的51人(占18.1%),学好傣文153人(占54.4%),生活锻炼77人(占27.4%),其他27人(占9.6%);希望佛寺教育要加强教规教义教育的为79人(占28.1%),加强文化知识教育的139人(占49.5%),加强品行养成教育的30人(占10.7%),加强生活教育的26人(占9.3%);对佛寺学习和学校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有11 1人(占39.5%)认为假期在佛寺学习,平时到学校学习为好。
可见,在养儿育女观念上,傣族成年妇女性别歧视已经淡化,希望孩子上大学成主流趋势,与以前有关研究比较是一大进步;在孩子进佛寺当和尚的问题上,传统影响仍较明显,不过,认为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为主流;尤其在对傣族男人是否一定要当和尚的看法,观念变化较大,更看重傣族男人的综合素质;小乘佛教中诸如与世无争的观念已经受到挑战。
(四)对当地教师的调查
接受问卷测验的教师共201人,其中小学教师108人,中学教师93人,民族教师约占30%。那么,教师们反映出的问题是什么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克建]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下一条: ·[刀承华]泰国民间故事与民俗的互渗相成关系
   相关链接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
·[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岩温宰香]傣族献祭竜林仪式的空间场域与文化传承意义研究
·[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
·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
·[温小兴]傣族村寨的风水实践与文化整合·[金红]傣族乐器“光邦”的活态传承及其文化解释
·[艾菊红]傣族水井及其文化意蕴浅探·[郑筱筠]傣族《兰嘎西贺》故事不同版本原因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