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方立松 惠富平]宋代水车诗歌价值研究
  作者:方立松 惠富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6 | 点击数:19745
 
关于筒车结构和汲水过程,宋诗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信息,如
宋人李处权诗:“……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9]
这种筒车上有十个挹水筒,不停地挹水。张孝祥诗中也说:“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10]这说明,十个挹水筒的筒车在宋代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一提的是宋诗从驾设条件、动力优劣等方面把龙骨车与筒车进行了比较。如龙骨车,“村田高仰对底苽,咫尺溪流有等差,我欲浸灌均两涯,天公不遣雷鞭车,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11]该诗对龙骨车汲水情景有生动的描述,说明龙骨车灌溉只有在田高水底,有水位差、地形差的地方才能实现,依靠龙骨车车头浸入水中,龙骨车带动龙骨木链,引水上田。
如筒车,“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与天常干旋,如雨自濛泻,置心亦何有,在物偶相假,此理乃可言,安得圆机者”[12]该诗首先指出,筒车驾设一定要放在“要津”处,然后才能如雨自泻,膏润远野。何为“要津”,宋人赵蕃:“两岸多为激水轮,创由人力用如神,山田枯早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13]筒车只有驾设在两岸有激水即水流湍急的地方,方能“用如神”。点明筒车的架设需要复杂的水文条件,比龙骨车难得多。
《土贵要予赋水轮》:“吴依踏车茧盈足,用力多而见功少。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违。绿云看即变黄云,一岁丰穰百家饱。”[14]
筒车灌溉靠的是利用山区的水文条件,靠激流产生的水力推动,自灌自覆,流转无劳人力;踏车灌溉靠的是人力,伤劳损力,日久,脚上都磨出了老茧。相比之下,筒车灌溉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所以简车令宋人赞不绝口,最精彩的要数张孝祥的诗《湖湘以竹车激水,粳稻如云,书此能仁院壁》: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干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馀波及井臼,春玉饮酡乳。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15]
 
作者全面地介绍了筒车的形制、材料、灌溉过程和功效,高兴之余,想起家乡吴地还不知有如此机巧之物,还在使用“足茧腰背偻”的踏车,实在劳苦,因此说要把筒车技术带回家乡。该诗反映了筒车与踏车在运用上的地域差异,说明筒车是山地经济灌溉之产物,为山区乡民灌溉之利器,在湘桂丘陵山地一带十分盛行。所以王祯在其“筒车”条后加以引用。
此外,畜力的运用在宋诗中也有记载,《得雨复用闻水车韵》:“蜕骨木龙忧不雨,更唤两牛眠下土。水从地底飞上田,不减在天行雨苦。庭中忽见天雨花,白衣真人游郡衙。但愿为霖莫为潦,免使泥陷赢牛车。”[16]
我国风力龙骨车的最早记载始见于宋诗。南宋刘一止(1078—1161)《苕溪集》卷三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17]这里,“风轮”当指风力龙骨车的风轮,可能风力小,需人力助之。从“残年”二字推断,风力龙骨车出现当是公元1150年前后的事。风力在《王祯农书》并未反映,这可能与它在宋元时期应用不广有关。
用诗来准确描述水车的形制、动力是很难的,但从宋代水车诗,我们依稀可知,宋时水车主要有翻车、筒车两类,动力主要有人力、畜力、水力三种。说明水车在宋代不仅形制、结构上已完全定型,而且自成体系,技术成熟。这些诗歌有的不仅直接被王祯所引用,而且其反映的内容与《王祯农书》上的叙述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王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使人们对水车的结构有更详实的了解。
 
 
宋代水车诗艺术地再现了广大乡村农民车灌活动这一农事景观,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宋代农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是了解宋代农村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宋代水车的普及是在宋代南方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层开的。水利的兴修,特别是南方陂塘等小型水利工程的普及化,圩田、梯田等土地开垦利用的进一步拓展,水稻种植之积极推广与品种的改进,耕地面积的扩大等,这些为水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宋诗中,可以看出水车已是农村常见之物,车灌是稻作经济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村前村后,陂南陂北,到处都有水车风,都能听到水车的呕哑之声。“前村后村水车声,伊伊轧轧终夜鸣”[18]“荒村终日水车鸣,陂北陂南共一声”[19]
在我国南方,水车负有了灌溉(含抗旱)、排涝两大功能。对此,水车诗有充分地反映,如描写抗旱:
“七月不雨井水浑,孤城烈日风扬尘,楚天万里无纤云,旱气塞空日昼昏,土龙蜥蜴竟无神,田中水车声相闻,努力踏车莫厌勤,但忧水势伤禾根,道傍执动者何人,稻塍争水杀厥瞵,五湖七泽水不贫,正赖老龙一屈伸”[20],七月,烈日炎炎,田野焦枯,扬尘四起,万物无神,唯有车戽之声,远近皆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民间信仰与传统乡村社会
下一条: ·[陆锡兴]唐宋时期的纸钱风俗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吴霜]两部竹笛协奏曲的民俗研究价值·[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
·[纪秋悦]赵景深先生旧藏宝卷研究·[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
·[郭海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张玉]符号消费视野下的唐卡产业发展研究
·[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