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金霞 李传军]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作者:金霞 李传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2 | 点击数:8577
 

  “七十二疑冢说”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的出现和流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治世之能臣”、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历经多少沧桑,曹操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面目直到现代才得以恢复。

  仔细考察历史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人们对曹操的历史评价并不低。名士许劭虽目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奸雄与奸贼毕竟存在很大不同。可以这么说,曹操的“治世之能臣”的一面,是中国古代士人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追求,而“乱世之奸雄”则是曹操一生守正出奇、诡谲刚毅的政治和军事智慧的体现。因此,曹操听到许劭对自己“奸雄”的评价后,不仅不以为忤,反而“大笑”而去。《魏书》卷47《卢渊传》还载有北魏孝文帝对曹操德、义兼具的赞美,《全唐文》卷724《对茂才异等策》也记载过唐宪宗对曹操“乘汉俗”、“有至政”的肯定。

  从宋朝开始,人们对曹操的评价渐趋负面。如宋代学者叶适在其《习学记言》卷27《魏志》里指曹操为“奸贼不仁”,宋代学者洪迈在其《容斋随笔》卷12《曹操用人》里说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元陶宗仪《辍耕录》引宋人俞应符题曹操疑冢诗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认为七十二疑冢之设置,正是曹操奸诈欺人之举。在宋元士大夫们的鼓吹之下,曹操奸雄的形象不仅最终定型,而且越来越深入民间,成为普通大众对曹操的刻板印象。

  隋唐以前曹操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虽已很难查考,但似乎并不差。隋代有一出名为“曹瞒浴谯水击水蛟”的傀儡戏,据《太平御览》卷436引《刘昭·幼童传》的记载,其大体内容是曹操“幼而智勇。年十岁,常浴于谯水,有蛟逼之,自水奋击,蛟乃潜退。于是毕浴而还,弗之言也。后有人见大蛇,奔逐。太祖笑之曰:‘吾为蛟所击而未惧,斯畏蛇而恐耶?’众问乃知,咸惊异焉。”在这出戏里,曹操不仅毫无奸诈可言,反而颇具英勇少年的风采和美德。

  两宋时期,民众生活内容丰富,勾栏瓦肆中的说书讲史是宋人的日常娱乐形式之一。宋代的书场中,“说三分”很流行,宋人影戏表演三国故事的也很多。但在宋人的三分书、三国戏里,曹操的形象已经很差。苏轼《东坡志林》卷1《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即反映出民众这种拥刘反曹的朴素感情。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卷16载有一则《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内容是:“曹操宴诸官于水阁。时盛夏,酒半酣,唤侍妾用玉盘进瓜。妾捧盘低头以进,操问:‘瓜熟否?’对曰:‘极熟。’操怒,斩之,坐客莫敢问故。操更呼别妾进瓜……复斩之。再呼进瓜,无敢前者。一妾名兰香,操所深昵,众妾皆逊之。香乃擎盘齐眉而进。操问曰:‘瓜味如何?’曰:‘甚甜。’操大呼:‘速斩之!’坐客皆拜伏请罪。操曰:‘公安坐,听诉其罪。前二妾吾斩之者,久在承应,岂不知进瓜必须齐眉而捧盘耶?及答吾问,皆开口宇,斩其愚也。兰香来未久,极聪慧,高捧其盘,是矣;复对以合口字,是知吾心。吾用兵之人,斩之以绝其患。’”这个故事里,曹操的奸诈和残忍,跃然纸上,令人发指。明代还有一出戏,叫做《狂鼓吏渔阳三弄》,是明代文人徐渭的作品。此剧演祢衡裸体击鼓骂曹操,本事出范晔《后汉书·文苑传》。今天京剧里的《祢衡骂曹》大概也源出于此。

  古代戏曲是民族的史诗,民间故事则是一种隐含着民众历史记忆的文化载体,只有与其流传的背景结合起来,才能深入了解其内在的含义。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首先,曹操在宋元士人精英和普通民众中奸贼形象的确立,是中国儒家政治伦理道德趋向的产物。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政治伦理,以神化皇帝权力、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地位,排斥强臣擅权为重要特征。而且,中国儒家的政治伦理,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色,它把君权与父权密切相联,把不忠与不孝的罪名自然地并列在一起,这种观念,不仅上层士大夫奉若神明,就是普通百姓也乐于接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干犯了中国古代儒家政治伦理的大忌。所以,曹操篡位的奸雄形象,既受到官僚士大夫的斥责与辱骂,也难为普通百姓接受和认可。

  其次,就历史背景来看,曹操被塑造成奸臣形象与宋元以降的国势盛衰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两宋直至明清,大臣篡位之事虽未出现,但柄权弄奸,媚事敌国的权臣却并不鲜见,在民族战争频发,民族矛盾越来越突出、尖锐的背景下,夷夏之辨的观念空前强化。曹操在这一时期被冠以奸臣的帽子,遭到世人唾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再次,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的产生,也与曹操在历史上公然盗坟掘墓的劣迹有直接联系。《三国志·袁绍传》记载,曹操曾经盗掘过西汉梁孝王陵:“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堕突,无骸不露。”曹操既然是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者,人们自然有理由相信他要千方百计地掩盖自己坟墓的准确位置,七十二疑冢之说实由是起。

  总之,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依据。历史上,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是与曹操奸雄形象的历史塑造相伴而生的,与两宋以后国势盛衰和儒家政治伦理的道德趋向相关,是宋元以后精英士人与普通民众在思想文化、心理情感上通过诗文、戏曲和民间传说沟通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0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进国 林均]明教的新发现
下一条: ·[刘士林]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与阐释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王晴]乡村振兴战略下竹马会传说的遗产化实践
·[屈啸宇]话语意图视角下的民间传说叙事形态·[金媛]湖南省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
·[洪哲泓]真神与凡夫·[刘程杰]民间传说中的张三丰形象及其道教元素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陈泳超]作为文体和话语的民间传说
·[王尧]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张金金]“无份”与“有份”
·[杨晓红]附会与挟君自重:民间传说中的帝王形象存在·[王焰安]韶关客家民间传说类型概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