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周菁葆]“龙被艺术”的文化观照
  作者:周菁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4 | 点击数:10622
 
然而,在综观历史时,我们发现,龙从原始崇拜提升而为民族精神和社会凝聚力的象征,在阶级社会以后,被统治者所利用。于是皆攀比为龙,并强化龙的神秘性。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由其母与蛟龙交感而生,“隆准而龙颜”“此天子气也”。秦始皇被称为“祖龙”,集灵物之大成,所以,皇帝也集三皇五帝之大成。秦王朝的大一统,也为祖龙、始皇帝下了一个注解。所以,秦汉以后,人们对龙更多地是敬畏、是服从。龙成了皇权的象征和皇家专用符号。 
龙之所以被推崇、被敬奉,是政治的产物。在整个世界文化史上,一种图腾——象中国的龙这样被应用于政治如此吻合自然,如此出神入化,水乳交融而又莫可辨者几乎是没有先例的。龙在中国命运的实质是一个政治双重的结构产物。龙纯粹是封建统治和皇权的化身,是帝王的象征[13]。 
唐开元二年就颁布敕令,已开始禁止天下人将龙纹织入锦锈等纺织品中[14],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腐朽及没落,皇帝的气格更加局促,心胸愈加狭窄,因而,对龙的占有欲也愈加强烈。到了明代,便严禁百姓官吏使用龙凤图案,违者处斩[15]。龙成了帝王独享的专利品。 
基于此,我们来看黎族的“龙被艺术”,就不是一般的工艺品,而是有严格政治内涵和特定意义的。在元明清时期,“龙被艺术”的装饰图案,均来自宫廷。如“双龙戏珠、鱼化龙图、双凤朝阳、麒麟吐玉书、双狮戏球、福、禄、寿三星高照、喜鹊登梅、吉祥汉字,道、儒、佛三教图纹”都出自宫廷,或者是朝廷指派宫廷画家携带设计图样来琼让黎族妇女绣织龙被。朝廷只要求黎族人织制作五爪、四爪龙纹的龙被,而不准黎民百姓拥有使用龙被的权力[16]。 
朝廷钦定龙被,也反映出黎族的织贝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唐德宗年间(780—805年),黎族民间的编织业已很发达,《唐大和上东征传》载:“男着木笠,女着布絮”,“有织花缣文纱者……其家如市。”[17] 
宋代黎族纺织业已负盛名。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颇高的水平。主要有纯棉织成的“黎布”与“黎毯”;取内地所产色丝加棉纱织成的“黎幕”;用青红色丝间棉制成的卧单名“黎单”;有五彩纹图并联幅为幕者称“黎饰”;此为后世之“黎锦”等等。 
据宋代方勺《泊宅编》卷中记载:“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巾,上作细字杂花卉,尤巧工,古所谓叠布也”。这里织的白[叠+毛]毛布,已有“东粤棉布之最精美者”之誉。 
宋代黎族棉织品以其制作精良、细密莹白、彩色鲜明、图案新颖,形式多样而闻名于世。作为“贡品”,为宋朝统治者所青睐。史载公元1133年一次上贡京师的棉织品共九种,其中海南就达五种之多。这就是“海南[叠+毛]毛盘布”、“海南吉贝布”、“海南青花[叠+毛]毛盘布(被)单”、“海南白布”、“海南白布皮(被)单”[18]。 
宋代黎族纺织品中的“海南白布”、“海南棋盘布”、“海南青花布”等在内地十分受欢迎。史称“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19]。 
元代,黎区的棉纺织品最为发达,其纺织品与纺织技术传入内地,对促进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据史载:“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服被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其幅匹之制,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又为毳服毯段,足代本物”[20]。可见,元代黎族的“吉布”已行销我国北部地区,并以其“茸密轻暖”的优良性能为世人青睐。 
元代,对传播黎族先进纺织技术的著名人物黄道婆事迹,更为世人称颂。元人王逢有《黄道婆祠诗序》:“黄道婆,松之与泥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1295-1297)始遇海舶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更被写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 
《辍耕录》中更有详载:“闽广多种木棉,纺织为布,名曰吉贝。……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及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絮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灿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21]。” 
黄道婆学习和总结海南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对我国棉纺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她运用和推广黎族妇女专擅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织成被褥、带(手巾)诸物,各种图案运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促进了我国棉纺业的大发展,并为黎、汉人民的友好往来谱写了新篇章[22]。 
明代黎族纺织业,上承宗元传统。史载黎人“女工纺织,得中国彩帛、折取色丝和吉贝织花,所谓被服及装饰之类,粗细有差”[23]。 
黎族手工纺织品,到清代发展至高峰。其中驰名国内的有黎饰、黎单、黎幕、黎布以及“儋、崖二帐”、绒毡等等。文献记载说:“其出于琼者,或以吴绫越棉,折取色丝,间以鹅毛之绵,织成人物、花鸟、诗词,名日黎锦。浓丽可爱。白者为幛,杂色者为被,曰黎单。四幅相连曰黎幕,亦曰黎幔。以金丝者为上,又有花被假被。……布帛则攀枝吉贝,机杼精工,百卉千华,凌乱殷红,疏稀尔暑,密斜弭风,盖谓琼布也。……崖州多织绵,儋州多织生丝。崖州组织绵线如布帛状,绣人物花鸟其上,有十金一具者,名曰帐房,从俗称儋、崖二帐。”[24]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铭铭]象征的秩序
下一条: ·[高玉昆]文化风俗史研究札记:说“驴子”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