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金民卿]西方文化研究中的四种意义分析模式
  作者:金民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9282
 

 

  结构主义的解码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生产者把特定文化意义以符号形式通过编码而隐含在文本当中,符号是显在的而意义是潜在的,读者解读符号的过程也就是意义解码的过程,他们要通过解读显在的文本符号,来解释出符号背后的潜在意义。在此,意义是中心环节,编码和解码构成了两端,这样就有可能出现意义的多样性和相对性问题。

  结构主义首先是在神话分析进而在文本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社会都有体现在它的神话以及其他的文化产品中的象征性意义,结构主义就是要通过解读这些神话或文化产品来理解这些意义,解读过程也就是符号分析或者说符号的解码过程。其过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对组成文本符号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共时分析,发现这些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揭示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从而发现不同符号背后的象征性意义;二是对各种文化现象、素材进行历史分析,揭示出事件发展的前后联系和因果关系,进而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

  当文化研究者把结构主义用于文化产品的社会学分析时,这种符号分析方法就产生了新的意义,即用符号学方法论来解读当代文化的意义问题。霍尔从结构主义中吸收了编码和解码概念,以此来解释和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产品不同的意义解读,从而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对于主导意识形态的不同反应。尽管媒体操控在主导阶级手中,但不同阶级和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体验,而这些经历和体验构成了他们解读文化产品之内在意义的基础。因此,文化产品所内含的主导意识形态在不同社会群体的解码中就会发生变异,那种设想主导意识形态会自动地被受众完全接受的假说在这里是不成立的。

 

  文化受众主动论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文化受众文化意义的理解、创造是主动的,同时文化产品的意义也是变动的和多样性的。文本因其意义的不确定性、不周延性以及开放性,决定了它具有巨大的意义填补空间,接受者解码文本的过程也就是意义的再创造过程。生产者只是提供了一个意义的滋生源,文化产品的意义更多地是由接受者决定和产生的。这个理论来自于文学批评领域中的接受理论,而在80年代之后被诸多的文化研究理论家所接受和应用,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就是代表。

  接受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的姚斯、伊瑟等创立的文学批评理论。伊瑟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认为,文学文本中存在着诸多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决定了作品的“召唤结构”,这是作品意义实现的关键。接受者的阅读和理解受到他们自身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个性素质、阶级关系等影响,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联想,填补文本跳跃的时空,进而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推断和填补。只有通过阅读,通过接受者的参与,文本的意义才能得以产生、实现和丰满。离开了阅读,作品的意义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只是一堆缺乏生命的死材料。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具有决定性,是他们主动丰富、创造、开拓了文本的意义。

  在文化研究者把接受理论运用到文化研究中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文化意义的载体,它自身有什么样的特点,是意义固定的客体还是意义不确定的客体;第二,影响接受者在解码文化产品的意义时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判断阶级、性别、年龄、种族、社群、主流意识形态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第三,接受理论的解读模式肯定了接受者的主动性,但是没有阐释不同接受者的主动性本身存在的差异。

  受众主动论模式在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中得到充分体现,他确认了社会大众在大众文化意义创造过程中的完全主动地位。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主动地利用统治阶级所提供的文化资源而创造的属于自己的文化意义,不是强加的或被动地接受过来的,而是社会大众自己“为了从那些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这种观点同阿多诺的观点正好相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6-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化成]全球史视野中的环境与瘟疫
下一条: ·[张英]从民宿看日本人的文化意识
   相关链接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段青丽]泰山周边玄帝文化研究
·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
·[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王娟:《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
·[王加华 李燕]眼光向下:大运河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
·[何红艳]内蒙古剪纸艺术探究·[李扬 陆慧玲]近年西方学界南方民间文学研究举隅
·[马娇娇]执守与嬗变:当代关中地区皮影戏民俗文化研究·[高有鹏]近代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风俗及其理解
·[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