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刘志伟、郑振满、赵世瑜:在田野中“跑”出的问题与思考
  作者:刘志伟 郑振满 赵世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28 | 点击数:5338
 

《说不尽的大槐树: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赵世瑜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志伟:赵老师讲的我们这些读书人或者学者对乡民的影响,我讲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两种。有一种是我们好为人师,跑到乡下教乡民,那个我不想讲,这是一个恶劣的例子。我要讲一个不恶劣的、很好玩的例子。我们知道香港新界地区从清代以来,一直保留了乡村的仪式,他们很多村子里面最重要的、最大规模的,常常跟乡村联盟有关的仪式是打醮,有些60年一次,有些10年一次、有些12年一次,有些是每年一次。这个仪式是我们观察乡村非常好的场所,是一个机会。所以我从1988年开始,我和一个很好的朋友——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的蔡志祥,一起看了30年,我们当时也是非常虚心、去学习了解。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有一次我们也是在看,也问主持仪式的人这些事情,主持人不耐烦,说你不要问我,有一个家伙叫蔡志祥,他已经写了一本书,就在三联书店(香港)出版,你们去看那本书好了。过了一两年,再去看仪式,发现跟我们以前看的不一样了,他说我们根据蔡志祥教授那本书讲的,我们已经调整过来了。为什么会这样,是蔡志祥讲错了吗?其实蔡志祥是讲不同村子里面的不同格局、布局的问题,每个村子都有每个村子的仪式,而不是同一个标准,结果这个村子做的时候就按照书上讲的改了。

      我讲这个例子是说,我们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一定要有足够的自觉,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影响或者干预,甚至强加给乡民(自己的观念),但是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乡民。所以做研究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在乡村里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在乡村里面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好多东西很可能是不同时候的人私自带进来教他们的东西,他们当然有选择、也有改造,但其实是不断地吸收这些东西,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反过来,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清醒认识,你可以在这里面看到很多历史的变化。

      至于刚才赵老师讲的差不多是我们这一行的做事原则,赵老师已经讲得很好,我就不多讲了。

      郑振满:我补充一点,这是我特别有兴趣的话题,所谓多元的问题,也是我的老师和前辈一直教我的,要注意多元性。我们学者往往从形而上学的概念体系出来,我们很容易把研究对象同质化,诸如说莆田系是这个样子、这些乡村是这个样子……但是任何的对象都是很多元的,老百姓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是有很多人参与的,参与的历史过程、因素都是很多元的,有的从国家来的、有的从宗教来的、有的是从海外来的,所以是有很多人参与的历史过程,所以我们要有这种一开始我写这个就是“多元”的假设,这是正常的,这不是矛盾。这种多元的状况反映到传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反映到文献,有各种各样的文本,其实我们有很多历史发生,然后可以看看它是怎么互动的。

      我最喜欢讲一个例子,比如我们进一个庙,你不可以说它是佛教还是道教,还是哪一个教派,里面的神在变、仪式也在变,它一定是很多元的,我们要懂得在这里面去找出它的历史,其实不同来源的东西它建造出的东西不一样。我有一位学生,他的博士论文做的就是在一个村落里面,大概一千年时间,道教什么时候进来、佛教什么时候进来、儒教什么时候进来,地方上各种各样的文化传统、巫术的传统什么时候进来,等等,这其实就是我们基本的一个出发点。

      赵世瑜:这让我想起一个例子。也是我们三个人,清明节前跑去重庆,我们去了一个地方叫做偏岩古镇,现在已经弄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我们去了以后就发现,所谓的古镇其实就是一条街,那个街不是像我们去丽江或者凤凰古城这种地方,这里没有卖什么旅游产品的,都是卖当地人生活的产品,包括一些农具、零件等等。可能很多读者朋友都去过那一类地方,中间一条街,两边是店铺,一路走,我们中间也碰到一些人,我们跟老人家聊天。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外地的家人都开始回来准备第二天去祖墓去祭祖,我们就问他们的祖墓在哪儿,我们开着车就跟着他们一起去。

      其实我们在西南的生活经验中,很多这类古街都叫“Gai”,赶集叫“赶Gai”。但是接下来到处各种旅游设施上都写着“偏岩古镇”,其实这个古镇的概念哪儿来的呢?这跟江南古镇当年做旅游的思路有关,都觉得叫“古镇”是可以把大家“忽悠”来。其实,我们叫它“古街”也是可以的。

      这个状态和背后的把周围的那些人集聚来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当然和这山区、自然生态的特点也有一些关系。现在有很多地方都是按照江南的模式再做,然而江南内部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是我们也把它同质化了,就像郑老师刚刚讲的,就变成一种东西——不管你是浙江还是江苏,是太湖流域的东边还是西边、靠山的还是靠湖的,全都弄得一样的,这是真正可怕的地方。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在现实生活中模式化的一个结果,是我们今天的人对传统生活采取了一种模式化——对过去的生活不了解,也许是觉得过去是那样,所以到现在也是一样的。这当然也是让我们一直到现在还能坚持“跑”(田野)的动力所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2018-06-25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下一条: ·[劳格文]中国历史和社会中的宗教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