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韩雷]多维度视角下的文艺民俗学研究
  作者:韩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21 | 点击数:4254
 
 
  再次是学科身份(Subject Identity)模糊。
 
  文艺民俗学是文艺学和民俗学两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并且我们还强调作为文艺民俗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艺民俗批评——或者说文艺民俗学研究最终要落实到文艺民俗批评上来,其概念框架一定来自于文学研究。但由于从事文艺民俗学研究的人往往是文艺学的门外汉,往往只看到文艺民俗再现原生态民俗精确与否方面,却很少关注文艺民俗审美维度,其骨子里依旧把文艺民俗学当作民俗学的分支,进而铸就了“福尔摩斯”研究,以期还原历史情境。而单纯从事文学研究的人因对民俗学的了解仅停留在常识阶段,除了利用民俗学方法“破案”以外,就是套用一些诸如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质朴等程式化批评术语,强加到文学艺术上去,用韦勒克(RenéWellek,1903~1995)的说法,这属于“外部研究”(Exterior Study)。要想让文艺民俗学深入到“内部研究”(Interior Study),就必须拥有自己学科独特的解释框架和批评术语。
 
  说到底,文艺民俗学研究之所以处于“欲说还休”、有退居边缘趋势的尴尬境遇,最主要原因还是:民俗学是民俗学,文艺学是文艺学,二者没有真正融为一体。就像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所担心的那样,“近来备受人们青睐的跨学科研究,面对的并不是已经构成了的诸多学科(事实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放弃自己)。要进行跨学科研究,仅仅挑选一个研究‘对象’(一个主题),然后在其周围堆上两到三门学科是不够的,跨学科研究必须创造出一个不属于任何学科的新科目。”文艺民俗学既然是跨学科研究,就应该走出直至目前还拘泥于姓民俗还是姓文艺的旧范式(Paradigm),否则就只能停留在福尔摩斯阶段或再现阶段而无法深入下去。在此,加拿大著名学者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的告诫依然有效,即不要把文学批评建立在其他“基础”上,要保持文学研究的自主性。应在多维度视角下进行文艺民俗学研究,即在进一步整合民俗学和文艺学这两门学科进而形成真正的新学科的基础上来推进深化文艺民俗学研究。同时,我们要时刻警惕理论主义。因为具有意识形态和符号等审美特质的文艺民俗最终要受制于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是千差万别的,再完美的理论也很难穷尽生活的细节和生命的颤动。理论主义往往想凭借其强大的逻辑魅力征服任何种类的文学艺术,文艺民俗学也不例外。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大众化、多元化态势。相对于当下生活世界,文学艺术对新民俗事象的呈现总是处于滞后阶段。所以,我们在实际研究中既要警惕一种理论或方法包打天下的万能膨胀局面,同时又要审慎对待新文艺民俗诞生和现有文艺民俗日渐泛化、重构等复杂问题。民间文化向来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进入到文学艺术中的民俗也不是纯净水,其在审美维度上也是有限度的。贾平凹《废都》对民俗文化的呈现就是一典型个例。
 
  诚然,多维度视角下的文艺民俗学研究能够使之从外部的“福尔摩斯”深入到对文艺民俗的内部研究。换言之,文艺民俗学研究最终要落实到文艺民俗批评上来,而文艺民俗批评若要真正走出旧范式,在笔者看来,首先要界定与之相关的术语,即原生态民俗、文艺民俗、符号民俗(Symbolic Folklore)、积极民俗、中性民俗、消极民俗。
 
  原生态民俗属于胡塞尔(E.Husserl,1859~1938)的“生活世界”(Life-World),曾经是或现在依然是我们生活的真实状态。我们只能通过文学艺术去呈现、去传达、去感知体验,而不能原汁原味地加以表现。通过文学艺术来呈现的民俗已具有符号性质,因为它是借助文字语言符号加以呈现的民俗,是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所生活的已具有符号性质的世界。它为文学艺术家主体的体验和知识结构所制约。最为重要的是,文艺民俗即符号化民俗既葆有原生态民俗的生命品格,不会失去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的庇护和滋养,同时又因符号化特质而被赋予与不同情境展开对话的丰富性。在此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接受者主体所体验的民俗,是通过想像性再现,重新加以建构原生态民俗和文艺民俗的结果。其中不乏反复出现的民俗意象和结构,形成具有程式化特质的原型。比如中国章回体小说每回结束时总会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程式化句子,这显然是口头文学所留下的痕迹。
 
  符号民俗是指生活世界中的一些民俗已形式化,其内容已不再为我们人类所关注,自身成为独立的民俗存在。从艺术发生学角度看,人类祖先很早就知道使用抽象符号,这些符号最初同民俗生活紧密相联。随着时间的流逝,同生活水乳交融的符号已不再与具体的民俗活动发生关联,逐步独立出来,成为一种能指符号。一旦符号民俗进入到艺术家视野,成为具有双重身份的文艺民俗,其程式化审美品性就愈加明显。如象征吉祥的红色是一种颜色民俗,其最早可能起源于人类和动物的血液,血液无疑是生命的象征。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遭致论者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所呈现的是伪民俗。不过张艺谋做伪也做得聪明,把蕴含丰富民俗内涵的红色和白色——颜色民俗是典型的符号民俗——作为电影底色。红色的灯笼,红色的衣服,暖暖的,充溢着吉祥喜庆的民俗内涵。白色的雪,苍白的脸色,苍白的生命和人生,冷彻骨髓,同红色一道奏起电影人物的悲欢主题。电影叙事同时再映衬以其他民俗事象,文艺民俗的审美张力就释放得更加含蓄而又惊心动魄。
 
  笔者提出积极民俗、中性民俗和消极民俗(Negative Folklore)这些新术语,欲打破对民俗的二元划分标准,以获得对民俗在时空维度下的动态把握和理解。消极民俗包括陋俗,但又大于陋俗的外延。消极民俗可以通过审丑而达到审美。积极民俗包含良俗,但又大于良俗,会在怀旧的想像中变得更加意蕴绵绵。这样界定中性民俗就水到渠成了,它会随着情境(Situation)的变化而转化成积极民俗或消极民俗。这三个术语不仅可以用来概括类化生活世界的民俗事象,同样也可以分析文学艺术语境(Context)中的文艺民俗事象。
 
  上文我们已经论述了原生态民俗、符号民俗和文艺民俗,初步知道文艺民俗不同于被再现的原生态民俗,也在发生学和审美维度上与符号民俗有异。因此,文艺民俗的审美维度、意识形态维度以及符号维度构成了文艺民俗批评的三大维度。也只有在多维度视角下观照,文艺民俗学研究才会融贯民俗学和文艺学这两大学科,使之形成一门名副其实的新学科。这样文艺民俗批评才会深入到我们的本文世界和生活世界,而不仅仅停留在浅层的再现阶段,从而为文学艺术批评园地注入新鲜活力。
 
  (本文刊载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梁珊珊]中国民俗学跨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
下一条: ·[徐赣丽 黄洁]资源化与遗产化:当代民间文化的变迁趋势
   相关链接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
·[刘洋]文化旅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维度:延长短链、联通断链、补全缺链·[李向振]日常时间:当代民俗学转向生活实践研究的重要维度
·[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
·[波丘斯]回归技术:民俗艺术的诠释维度·[田川流]乡村振兴中多维度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实现
·[周福岩]民俗研究的存在论维度及其伦理转向·[高志明]存在形态:一个认识神话的维度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的学术范畴
·郑土有 尹笑非 主编 :《“陈”门立雪:文艺民俗学研习录》·柳田国男:从历史维度理解日本社会及文化
·[毛巧晖]文艺民俗学·[万建中 廖元新]时代、人物及问题:现代歌谣学的三个维度
·“民俗学的本土话语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梁珊珊]中国民俗学跨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
·[郑土有]深切缅怀秦笃才(秦耕)教授·[马桂珍]读《文艺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