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王海宇]从国家话语到日常实践:城市社区的邻里政治
  作者:王海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13 | 点击数:6273
 

三、“社区共识”何以可能?

  那么,在国家、社会以及多元主体的日常实践中,“社区共识”究竟通过怎样的微观技术得以实现?邓利杰总结了五个方面:制造社区区隔,干部微观治理,业主社会工程,确保抗争红线以及塑造中产典型。

  (一)不同社区间的多重区隔

  布迪厄在区隔(distinction)的研究中认为“品味”是区分阶层的重要指标,其背后隐含着社会结构对于“审美”与“文化”的塑造。邓利杰沿着布迪厄结构分析的路径,认为在不同社区之间“制造社区区隔”有助于形成多主体的社区共识,达到国家治理的目标。社区区隔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空间上制造区隔,如社区周围的高墙、门禁系统、安保公司以及治安巡逻队;二是在话语中制造区隔,如把农民工以及流动人口定义为“低素质”的群体。国家在面对社会空间及社会阶层不同的社区时采取了不同的区隔策略,这样的“区隔”不仅存在于不同的城市社区之间,同时还存在于城乡社区之间邓利杰拓展了布迪厄“把品味作为区隔划分符号”的定义,其社区区隔的划分至少包括三个指标:(1)居民区不同的社会空间景观,(2)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消费习惯以及(3)政府不同的干预形式。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住宅小区的空间隔离直接导致了高档小区与其他小区之间的空间区隔,而这种空间区隔也导致了更广泛的社会与政治领域的区隔。从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到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社会科学的研究关注空间作为一种权力技术在社会分层以及社会控制中的作用;重要的社会思想家,布迪厄、福柯、吉登斯以及哈维等都将“空间”纳入其理论框架,认为空间是权力技术的一个载体与工具,其形塑了社会结构的形成。

  “绅士化”(Gentrification)这一概念指资本与市场通过抬高地价等手段实现人口置换的过程。当前那些已经完成“绅士化”的社区,居民对经济贡献大,其代表了国家话语中的“高素质”与“自治”群体,对应着较少的国家直接干预。邓利杰将绅士化的封闭式小区视为权力间接干预的结果,通过封闭式小区的高墙与门禁,符合各主体利益的封闭式空间被制造出来——开发商获取了更高的楼盘价格,物业公司收入了更多管理费,地方经济表现得以提升,业主规避了由“低素质”人群带来的潜在风险。

  邓利杰将绅士化的“封闭式”小区看作是权力(间接)干预的结果,通过封闭式小区的高墙与门禁,符合各主体利益的封闭式空间被制造出来——开发商获取了更高的楼盘价格,物业公司收入了更多的管理费,地方的税收与经济活力在高消费人群推动下明显提升,业主规避了由“低素质”人群带来的潜在风险,维护社区治安及社会秩序成为各主体的一致共识。在城市富人居住区中,社区居委会让位于物业管理公司,由后者提供一套完整的社区服务;由于那些在政府话语中“高素质”的人群更容易使企业盈利,使得国家话语中追求“道德、文明”的高素质公民成为了物业管理公司的宣传广告。

  而在那些每况愈下的社区,并不富裕的居民被视为威胁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国家干预更强。在老旧社区,居委会发挥着再造社会团结,提供再就业机会,提供社会福利与支持的功能。国家一方面为那些低收入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以此在单位制解体之后通过社区为居民提供新的依附,这样的依附关系类似于魏昂德(Andrew Walder)笔下对于单位制新传统主义的描述。籍此,通过自我调整以及多元化的治理方案,国家话语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得以被强化。

  (二)社区干部的微观治理

  而在那些每况愈下的社区,并不富裕的居民被视为威胁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国家必须主动采取显性干预来确保治理的有效性。这里的居委会是单位制解体之后居民新的依附对象,发挥着再造社会团结,争取再就业机会,提供社会福利与支持的功能。在邓利杰所调查的沈阳铁西区,国家干预有三个主要目标:通过提供社会福利让社区干部更深入的参与到基层治理之中,确保社会稳定的底线以及重塑个体对国家的依附。

  邓利杰回顾了过去半个世纪铁西区的兴衰,工人群体的日渐式微带来了社会治理成本的增加——越是衰落的社区需要参与治理实践的基层干部就越多。邓利杰用统计数据描述了铁西区近5000名基层工作人员的群体特征:93.5%是女性;62.5%年龄在46至60岁之间;33.6%曾经做过办公室员工,48.6%曾经做过中层管理者,10.3%曾经做过经理;84.1%具有大专文凭;83.7%认为在社区工作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多数受访者都把社区工作看作是一种更加体面且稳定的工作。

  铁西区政府通过重塑工人阶级的文化来抵消工人阶级衰落所带来的心理落差。通过在城市中建造工人文化宫以及博物馆等来展示工人曾经对于国家的贡献,同时彰显改革开放之后在工人生活某些领域的积极进步。国家所倡导的社区自治,要求公民更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某种层面上引导了居民区依附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不满情绪的爆发。

  社区干部的任命是西方学者感兴趣的话题,德国学者海贝勒(Thomas Heberer)与戈贝尔(Christian Göbel)认为社区干部的任命完全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没有居民参与(rubber-stamp)的过程。而邓利杰提出了一个更为接近基层真实的逻辑——社区干部“既是人民选出的,又是上级任命的”,首先,社区干部需要经过长期历练,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情感治理”获得居民的认可与信任;同时,基层干部还要严格服从上级指派,并通过宣传国家话语来彰显自己的政治忠诚。

  籍此,“干部微观治理”籍此就成为另一项制造社区共识的重要技术。社区干部的日常工作消除了国家与弱势群体之间的沟通隔阂,其复合身份为其在日常治理中联系国家与个体提供了可能——既是公民,又是干部;既是国家福利的发放者,又是受益者;即提供社会救助,又进行社会控制;既要为那些失落的下岗工人争取权益,又承担了国家话语在基层实践中的再生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刘锡诚]田野采风杂忆
下一条: ·[陶立璠]《民俗学》修订版后记
   相关链接
·[黄剑]日常实践的分化与回归:生活文化嬗变的机理分析·[毛巧晖]民间文学:在政治与文艺之间多面向重构
·[雷伟平]上海当代三官神话的地方话语及其变迁研究·[周大鸣]从地域社会到移民社会的转变
·[毛巧晖]国家话语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钱斌]地方认同与国家话语
·[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三姐》的创编·[高荷红]国家话语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
·[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姚慧]德德玛──国家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唱家①
·[李臣玲]20世纪90年代西北城市社区民族通婚调查研究·苏独玉 田兆元 朱雷:文化是表演仪式,更是日常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