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岛村恭则]“民俗学”是什么
  作者:[日]岛村恭则   译者:梁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6 | 点击数:9484
 

五、作为“史学方法论”的学术化:1960年代

  1.民俗学研究所的解散与向大学进军

  柳田国男将民俗学的学问和方法论体系化,并成立了研究所和学会组织,但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进入大学制度,没有开设专业课程,民俗学的研究主要是由在野的研究者推进的。民俗学进入大学制度,并有了专业的课程,是在1958年。在历史学学者、民俗学学者和歌森太郎的主导下,国立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部史学科开设了史学方法论专业(招生5人),学生同时接受考古学和民俗学的专业教育。同年,成城大学也在文艺学部文艺学科中设置文化史课程,开始了民俗学的专业教育。

  2.非“语言学”的“历史学”架构的运用

  日本民俗学在进入大学制度时的重要特征,是运用了历史学的架构。而美国民俗学在1970年代以后表演理论研究的推进中,与DellHymes等人的社会语言学发生紧密联系,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理论化。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六、学术的民俗学:1970年代

  1.“传承母体”中民俗的“有机关联”

  以东京教育大学为中心的学术的民俗学,不断受到社会人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在1970年前后,其研究从以“重出立证法”和“周圏论”为方法论的全国比较的视点,急速转向了“传承母体”(一个集落)中民俗的有机关联,以及基于此的个别地区的民俗史的调查研究。这种方法论被称为“个别分析法”或者“地域民俗学”。“重出立证法”和“周圏论”则被批判为要素主义,认为它们缺乏对地方社会语境的关心。

  2.对语言关心的减退

  在学术化之前的民俗学,对“民俗语汇”的整理和分析是重要的方法论。所谓民俗语汇,是指“被选出的能成为了解民俗的线索的词汇,它们往往伴随着对当地民俗资料的详细解说”。但也有研究者如仓田一郎(KurataIchiro),并不把它们看作单纯的目录,而是用它们进行分析。民俗语汇在1930年代被分门别类,形成《产育习俗语汇》、《丧葬习俗语汇》、《分类山村语汇》、《分类渔村语汇》等等,在战后又产生了《综合日本民俗语汇》(1955-1956年)。

  然而,在1970年代兴起的方法论转换中,运用民俗语汇的研究被称为“语汇主义”而遭到批判,围绕语汇的方法论的妥当性尚未得到深入探讨与验证,对语言自身的关心就急速消退了。

  3.学会的细分化

  在这一时期,口承文艺学会(1977年)、日本民具学会(1974年)、民俗艺能学会(1984年)相继成立。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民俗学在使用历史学架构进行学术化的进程中,把一直以来逐渐融入民俗学中的对语言、物质文化、美学的关心,从民俗学本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现象。

  4.比较民俗学

  1970年代,出现了一批有志于对与日本相邻的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东亚诸国、诸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比较民俗学)的研究者。正如在4.3部分提到的,1930年代以后的柳田民俗学,强化了其作为“一国民俗学”的特质,其方法论中并不包含与海外相比较的做法。这可以说是柳田在方法论上的禁欲主义表现,认为“在一国之内的民俗学研究的完成度尚不太高的阶段,没有必要同海外进行比较”。但在柳田去世后,随着民俗学研究的发展,出现了在确保方法论的严谨的前提下,尝试与海外进行比较研究的立场。

  5.从东京教育大学到筑波大学

  在1960-70年代的大学纷争中,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文教政策,停办了东京教育大学(1978年)。原本在该大学中进行的培养民俗学研究者的工作,转移到了新开设的筑波大学研究生院历史·人类学研究科文化人类学专业民俗学·民族学课程(1975年开设)。其后,该课程体系下培养出大量民俗学研究者,在全国各个大学担任专任教师。从该课程·研究科的名称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民俗学仍然与历史学维持着联系,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联系也逐渐增强。

七、文化人类学·文化符号学·社会史·都市民俗学:1980年代

  1.文化人类学·文化符号学与民俗学

  在1980年代,结构主义人类学与象征人类学、符号学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一批扎根于文化人类学又参与到日本民俗学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将这些动向导入民俗学内部的民俗学研究者。前者以小松和彦为代表,后者以宫田登为代表。产生了很多诸如运用符号学方法,将妖怪出现的场所解读为“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边界的象征”之类的研究。

  2.社会史与民俗学

  在这一时期,欧洲的社会史研究(年鉴学派)被译介进来,网野善彦(AminoYoshihiko)等人的日本社会史研究也产生了大量成果。尤其是后者中,可以看到与民俗学的直接关联。以大学共同利用机构之一的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1981年设立)为舞台,将文献历史学(古代史、中世史、近世史、近代史)、考古学与民俗学结合的共同研究也很活跃。《日本民俗文化大系》全14卷别卷1(1982-1987年)的发行,可以说是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进行交叉研究的成果之一。

  3.都市民俗学

  此外,在1980年代,以生成并传承于都市的民俗为对象的都市民俗学得到了发展。以都市为背景的住宅区、写字楼、公司、通勤电车、出租车、闹市区、市场、祝祭活动、婚礼葬礼等仪礼、陵园墓地、都市萨满、新宗教、妖怪、都市传说等都成为研究对象。

  随着与文化人类学·文化符号学·社会史的关联,以及都市的对象化,1980年代的民俗学表面上可以说是迎来了一个黄金期。

八、“民俗学的不幸”:1990年代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当时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群体中,出现了激烈批判民俗学的青年学者。他们认为民俗学虽然表面上非常兴盛,但缺乏独立的理论,作为一门学术难以立足,而民俗学者们甚至尚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这种现状(“民俗学的不幸”)进行了批判。此外,他们认为民俗学的可能性,存在于用自己的“身体”来“完整”体会“现在·这里”的真实——这种知的个性中,这是与官方学术的特性相违背的。然而,民俗学界的大多数人对于这一批判和建言并没有很好地接受,时间却流逝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孙春旻]口述实录:话语权的挑战
下一条: ·[雷米·马修]昆仑山在先秦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之美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
·[魏静力]佛教中国化视阈下的“打喷嚏”民俗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民俗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3年第3期目录·《民俗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民俗研究》:2022年第6期目录
·[吴霜]两部竹笛协奏曲的民俗研究价值·[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
·[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民俗研究》:2022年第5期目录·《民俗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民俗研究》:2022年第2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