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徐冰]从田野走向学术殿堂——20世纪民间小戏研究述略
  作者:徐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4 | 点击数:9123
 

  (二)“十七年”时期研究状况

  1949年以后,戏剧界开始用剧种概念来划分各地各民族的戏剧,并对各剧种的源流、剧目、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学者们的个人研究与国家政策指导下的文化学术建设高度统一,这是民国时期主要由学者自发的研究的状况所不可比拟的。

  以戏曲为首的民间文艺形式因其被作为思想意识形态有效的宣传工具,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小戏的形式由于易于为大众掌握、成本低、演出不拘时空,而得到特别的关注。1951年政务院所颁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今后各地戏曲改进工作应以对当地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与发展对象。为此,应广泛搜集、记录、刊行地方戏、民间小戏的新旧剧本,以供研究改进。”这可以说是对建国后的民间小戏影响最大的政策性文件。此后各地开展了大规模搜集、整理、审定、修改戏曲旧有剧目的工作。今天所见的各种传统剧目集,多为此时的成果,如:《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华东地方戏曲丛刊》、《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等等。它们中间有一小部分剧目为民间小戏,不过多少都经过整理、删削,乃至以新的意识形态为标准的过滤加工,和原先的面貌有一定距离,有些还相距甚远。民间小戏的传播、传承,靠的是口耳相传、活态演出,难得有文本记录。整改本虽然以思想、艺术见长,但是,也使民间小戏的原生态受到了破坏。

  剧目整改工作在民众文化教育、提升思想和审美品位、匡正社会风气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造就一批经典作品。不过作为学术研究,以整改本为研究对象,会偏离对象本身,更无法达到揭示真相的目的。

  建国初期剧种研究的代表作是六辑的《华东戏曲剧种介绍》。这套丛书是华东戏曲研究院在1953~1954年间数次组织调查小组分赴各省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约请专人撰写调查报告和研究文章而成。就华东地区主要剧种的产生、沿革、剧目音乐曲调、剧团、演员等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此后剧种史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的结论、观点,大部分至今还在沿用。另外还有一些文章,如寒声《丰富多彩的山西地方戏曲》。黄芝冈《从秧歌到地方戏》一书中的《论花旦与丑的改造》一节对丑角的地位和价值给予了深刻的评析,认为丑是民间小戏真正的主角,如果取消,民间趣味会大大减少。对丑和花旦如无正确的估价,将陷戏改工作于鲁莽灭裂。《从秧歌到地方戏》主要讲秧歌和南方的花鼓、采茶如何变为戏曲的过程。作者把劳动者们劳作时唱的歌都归入秧歌,认为只是环境、职业不同才导致名称各异。

  建国后至“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的民间小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1957年之前。1957~1958年的“大跃进”,1964~1965年“以现代戏为纲”的口号,以及接踵而至的“文革”,导致“小戏”基本成为政治的图解工具。戏剧政策不断反复,不同意见者之间不断进行动辄上纲上线的非学术争论,民间小戏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至文革时则彻底中断。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状况

  文革过后的中国,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国家及研究界自身对重振戏剧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十七年时期未完成的文化工程得以继续,如以“中国戏曲剧种史丛书”为名的各地方剧种史的撰写,借鉴、扩展了不少《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的成果、观点。还有就是各种戏曲志(《中国戏曲志》各省市卷,以及各地自己编纂的戏曲志)、剧种志、剧种剧目辞典、以《锡剧传统剧目考略》为代表的一些剧目考、剧目汇编,以及《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等类书,其中都涉及到民间小戏。

  学者的专著亦不断出版,其中,张紫晨的《中国民间小戏》具有开山的意义,它的分类方法、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被人们奉为圭臬。此书的架构相当全面,论述范围除了汉族戏曲部分,还包括木偶戏、皮影戏和少数民族戏剧。不过,由于作者经历过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文学作品的时代,多少还是受80年代以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书中的关键词“民间”,仍然是政治意味的“人民”之义。谭达先《中国民间戏剧研究》,其观点、风格、倾向基本上和张紫晨相同,只是更加关注民俗生活对民间小戏的影响。施德玉《中国地方小戏及其音乐之研究》是之前《中国地方小戏之研究》、《中国地方小戏音乐之探讨》两部书的合并修订本。施是台湾学者,不像前两者那样受大陆政治环境影响,强调阶级性,而是试图在小戏起源、分类等根本问题上突破学界明显有缺陷的成说,并客观地探讨作为民众文艺的特性和价值。还有一些戏曲专著用部分章节概述了民间小戏,如余从的《戏曲声腔剧种研究》、曾永义的《戏曲源流新论》、路应昆的《戏曲艺术论》、路应昆与海震的《长江戏曲》、李玫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小戏编》。此外,乌丙安的论文《民间小戏浅论》也属于概论的性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戏剧的文本研究空间已逐渐缩小,一部分研究者开始将文献文物与田野调查、戏剧文本、表演与文化综合考察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同时比以往更注意运用其它学科的方法、视角。研究队伍也出现学科上的交叉聚合。除了有专治戏剧史者,还有音乐、舞蹈以及宗教、民族、民俗、历史等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自西方的各种文艺研究新方法的介绍、涌入,研究的范围、角度、方法都有了极大的扩展。从一些收录民间小戏文章的论文集,如曾永义、沈冬主编的《两岸小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王定天主编的《中国花灯论文选》中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万建中]客家研究的文化政治学
下一条: ·[崔若男]多尔逊与美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朱玲玲]民俗体育与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研究·[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