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之帆]轿子的形成、演变与跨地域传播
  作者:张之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14 | 点击数:9134
 

  到了唐代,轿子的种类更是比魏晋时期丰富的多,如皇帝所乘的“辇”,王公大臣所乘的“步舆”,妇女所乘的“檐子”,而民间所用的版舆更是多种多样。此时宫廷里的辇还保留了一些远古车的色彩,有轮辇与步辇两种形制。唐代的步辇形象,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就有明确反映。唐朝初期,轿子只是皇帝和嫔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等在舆服制度的规定里,则基本没有乘坐轿子的资格,即使贵为宰相,也只有骑马的份。到唐武宗时期,规定始有所放松,但也只允许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和患病者以及辞官人员乘坐,除此之外,无论尊卑,一律不准坐轿,而且特别规定,乘轿者必须自己交纳坐轿费用。另外,妇女在唐代乘轿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如据《册府元龟》载,“妇女本来乘车,近来乘用檐子,事已成俗”,不过仍基本只限于官员之母亲、妻子等。

  据考证,“轿子”一词最早出现于五代后周时期。除名称变化外,到两宋时期,轿子的使用也开始逐渐出现变化。历史上,虽然轿子早已成为官员代步工具,但长期以来却只能在非正式礼仪场合下才能使用,诸如官员上朝等则不允许乘坐轿子。北宋的典章制度承袭唐、五代而来,所以北宋舆服制度也规定各级官僚上朝不能乘轿,而只能骑马。但到南宋时期,随着宋室南渡,文武大臣云聚杭州。鉴于杭州之地四季多雨,路面湿滑,于是高宗始允许官员乘轿子上朝。从此轿子开始代替车马成为官员上朝或巡行的重要代步工作。与此同时,轿子也更普遍的在民间推广开来,并出现了新娘出嫁坐花轿的风俗。轿子推广之前,传统迎亲通常用毡车,但到北宋中叶,已是“重檐子,轻毡车”。在当时的江南之地,不论城镇还是乡村轿子多得不绝于道,所以朱熹才有“至今则无人不乘轿矣”的感叹。在具体式样上,宋代轿子也已与今天的轿子基本没有什么差别。此后历代,轿子更是成为富商大贾、士绅等有钱人家的主要代步工具。而此风的出现,与民间对官方的仿效有直接关系。

  明朝初期,与唐宋时期一样,在典章制度上还是规定各级官员只能骑马,不准乘坐车辆和舆轿。但到明朝中期,不准官员乘轿的规定大大松弛,朝廷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形成了一种官员乘坐豪华轿子的风尚。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返乡安葬父亲的时候,真州知府钱普就送给他一架“如同斋阁”的大型舆轿,里面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比如卧室、会客厅、厕所以及供人观赏景物的回廊等,整个舆轿的面积有50多平方米。而到明代中后期,不论官方还是民间,轿子已是分外流行。故顾起元《客座赘语》言:“人人皆小肩舆,无一骑马者。”

  到清代,开始出现了民轿与官轿之分。民间的轿子,会因坐轿者的身份、条件而多种多样。官轿更是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据《清史稿》所载:“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顶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顶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四人。杂职乘马。……庶民车,黑油,齐头,平顶,皂幔。轿同车制。其用云头者禁止。”武官中,将军、提督、总兵等,如因年纪太老,骑马不方便,可以上书朝廷申请乘轿。若是外官入京,一律乘车,不准乘轿。满人官员乘轿的规定更为严格。亲王、郡王可以乘坐八抬大轿,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则乘坐朱轮车轿。一品文职大臣、军机大臣乘坐四人大轿,二品大员要等到年过六十,才能坐轿。蒙古王公则一律不准乘轿。

三、跨地区传播:轿子传播过程中的民族化与政治化

  在轿子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轿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蘖变,如暖轿、凉轿、滑竿等。但由于有中央政府在制度和礼俗方面的统一规定,所以在基本样式上还是差别不大的。可是轿子一旦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之间传播,情况就大为不同。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中国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传播,一种是超出国界的民族传播。前一种情况下,轿子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民族生活方式的差异上;后一种情况下,这种差异性不光体现在民族生活方式上,还体现在制度安排上。

  历史上,自隋唐时代开始,步辇与肩舆在向民间普及和向周边各少数民族传播的同时,也传播到了朝鲜和日本,由此产生了中国、朝鲜和日本三种有较大区别的轿子亚文化。首先是由唐至宋,中国自身在轿子形制上就产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由平板式的辇和舆转变为有座椅的轿子。这一变化的产生,与唐宋人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有直接关系。隋统一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用具大量进入中原地区,胡床、胡椅、高桌、高几等离地的坐具被大量使用,使中国自远古以来就形成的席地而坐、席地而卧的生活习惯受到极大冲击。又经过唐宋时代,中国人彻底放弃了席地而坐、席地而卧的传统习俗。不过在唐代,虽然胡床的使用在迅速普及,但还未将椅子放到离开地面的步辇和肩舆之上,直到宋代这种情形才出现。宋以后,除了大小、高矮、精美与否等外形的变化,都总体上沿袭了宋代有座椅轿子的形式。

  当唐宋时代轿子在中国本土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其还不断在周边民族和国家进行传播和扩散,如辽国就引进了中原王朝的车舆制度。辽原本盛行的交通工具为骆驼拉的大车。会同元年(938),后晋使臣冯道、刘昫等备车辂法物,上辽太宗及皇太后尊号册礼,辽朝始有等级分明的舆服制度。圣宗太平元年(1021),行汉册礼,又采用盛唐辇辂,规定皇帝、皇后可以用辇,有大凤辇、大芳辇、仙游辇、小辇、芳亭辇、大玉辇、小玉辇、逍遥辇、平头辇、步辇等。但与此同时,辽国之轿与中原王朝又有所不同,走得是一种“复古”的路子,因为其所使用的辇,基本上都是有轮之辇,因而在形式上更接近秦汉时期。究其原因,可能与契丹为游牧民族,迁徙流动性大有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夏循祥]民俗遗产化的价值观冲突
下一条: ·[王庆]嚼杨枝:历史上的洁齿习俗
   相关链接
·[左玉河]拓展“自上而下看历史”的新视角·“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整合的历史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