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黄永林 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
  作者:黄永林 孙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6 | 点击数:10108
 

二、文化传统是支撑传统节俗延续的深厚基础

  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当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达至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就会在人们的心理机制上“沉淀”为特定的价值倾向。民俗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个民族、某个地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群体意愿和时代风尚、道德标准和审美观念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那个时代、那个民族、那个地域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风貌与社会心态。自古至今,民俗传统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的行为,从精神信仰到日常生活,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民俗的“指令”。关于传统节俗传承与发展的原因,萧放指出:“传统节日之所以能被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这说明节日习俗传承与发展的深层动力来自于节日习俗中最深厚的文化精神与传统。

  中秋节俗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秋节之所以历久不衰,至今为全国上下所重视,主要靠的是其所富含的人性关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其一,人与家庭和谐的祈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柔和与光明、团圆与和美的象征。中秋节,秋高气爽,花好月圆,全家团聚,有人月两圆的意境,所以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对中国人来说,家庭和睦是完美的人伦境界,合家团圆、家庭圆满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其二,人与社会和谐的追求。传统的赏月习俗主要在亲朋好友之间,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明月印证着亲情和友情,集体性的赏月活动是实现人际关系有效沟通的良机,也是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其三,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拜月习俗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敬奉,是人与自然的对话,通过拜月、赏月体悟自然与人生和谐之理,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与追求。

  中秋节俗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在社会工作联系日益紧密、人心却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节应成为和谐家庭关系、凝聚社区民众的机缘。尤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空前频繁的背景下,无数人因为种种原因远离故土,对故乡的依恋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团圆情感渴求。中秋节使无数游子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培植着落叶归根的心理。在团圆的文化中,包含着对家庭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思恋。追求和谐、期盼团圆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需求,这是中秋节延续千年的根本动因,也是中秋节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所在。

  中秋节俗蕴含着深远的文化意义。文化凝聚功能是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功能,在当代社会中,中秋节特有的、标志性的“圆月”和“月饼”作为团圆的象征已深入人心,中秋节也已经成为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节日。中秋节俗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的和谐精神,在未来社会依然具有满足民众精神追求的意义,在强化家庭和睦、增加社会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挖掘中秋节日习俗的传统文化意涵,激活隐藏在各种仪式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智慧,传承和谐发展理念,使之成为人的永恒的精神追求,对于凝聚人心、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将大有裨益。

三、社会变迁是促进传统节俗变革的外部条件

  文化是一个开放体,一种文化体系的价值和意义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中。文化又有其自组织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在对异质文化的选择、吸收与整合中不断涵化,各种文化及其特质在特定的“文化场”中不断被创造和淘汰。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每一个民族的节日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产物,都有它自身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与规律,就社会变迁对中秋节俗的影响来说,最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世俗化和娱乐化两个方面。

  世俗化表现为中秋节俗从神圣祭典走向世俗生活。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与人们的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如前所述,中秋节俗中的祭月、拜月习俗产生于古代秋分祭月和祭祀先农的古礼。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信仰成分在现代中秋节中有许多遗存,如祭月和拜月活动在许多地方仍在进行着,但人们已经将活动的重心从信仰转移到社会人事方面,宗教化的庄重祭典逐渐转变为世俗化的民俗活动,人们更看重与情感、人伦相关的家庭团聚,亲友往来。如在陕西西安和山西泽州等地的乡村,现在老人们在中秋节虽然也祭月,但只是摆上少量供品献月,象征性地烧烧香,有些家庭甚至没有燃香炉,拜月仪式越来越简单随意。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南村,一些汉族和藏族家庭虽然按传统习俗由年长的女性进行“完月”(即祭月),但仪式简化了许多。总之,因时代的发展,以“拜月”和“祭月”为中心的神话性和宗教性传统减弱,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拜月和赏月的主要形态。

  娱乐化表现为中秋节俗从个人雅趣走向大众娱乐。中秋赏月习俗从唐初文人雅士赏月吟诗活动发展而来,到宋代演变成为民众竞相买酒宴饮、登高赏月的狂欢节,成为全民性的亲近自然、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节日。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宋人过中秋习俗:“八月十五中秋节……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中秋节俗原有的宗教、审美功能逐渐淡化,而娱乐化、商业化功能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中秋节俗通过融入现实文化生活、为民众所共享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节日文化正经受着外来文化和新型工业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节日习俗因此发生变革是十分正常的,这符合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变异的规律。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赓续是人类社会的正道,那些不合时宜、甚至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必然因势改易。但传统节日文化的变迁是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实现的,无论如何变,以人为本的核心、服务大众生活和社会的宗旨、世俗化和娱乐化的趋势不变。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为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苑利]中秋与非遗文化
下一条: ·由“中秋”谈传统节日在当今:赋予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