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跨境民族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跨境民族研究

[郝国强]“离散”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省思
  作者:郝国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8 | 点击数:8652
 

  二、离散群体的三种类型

  离散群体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产生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不同的离散类型。各离散群体的表现特征、现实遭遇、生存策略及集体诉求也是完全不同的。笔者这里大致划分为“政治受难型”“经济交往型”“跨国移民型”三种类型。

  (一)政治受难型

  最早是以犹太人为代表的受难型离散群体,因为宗教历史原因而被迫离开祖国。犹太人自公元前597~前538年沦为“巴比伦之囚”后,开始颠沛流离,流散到除巴勒斯坦以外的世界各地。即便“二战”后犹太人复国建立以色列,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散居世界各国。

  此后,自16世纪近代殖民主义开启之后,这种类型的离散群体在世界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大量出现。殖民时代奴隶贸易中被贩运到欧美各地的黑人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在18世纪80年代中叶的高峰期,从非洲输出的奴隶平均每年近1010万人。欧洲殖民者把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有机地串联起来,成为当时盛行的三角贸易。从1619年到1860年的141年间,一般估计有1000万到1400万黑人被贩卖到北美洲为奴,这还不包括在“死亡航程”中死去的黑人。这些黑人离散群体被迫离开母国,处境悲惨。以美国黑人为例,那些“带着锁链”而来的“非自愿移民”直到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民权法》,取消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政策,才真正与白人平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黑人在居住国处于社会边缘地位,随着族群意识的不断觉醒,黑人爆发了“返回非洲”的社会运动。与犹太人不同之处在于,黑人没有一个共同的母国,而非洲则成了他们的想象共同体及社会动员的重要资源。

  黑人是殖民主义时代的副产品,亚美尼亚人则与犹太人的命运更为接近,都是宗教政治的不幸结果。曾经在公元1世纪于中东地区建立强大王朝的亚美尼亚人,却在败于罗马帝国之后,经历了长时段离散、迁徙的历史。20世纪初期(1915~1916年),在奥斯曼威权统治下,亚美尼亚人惨遭屠杀,60多万人遇难,幸存者多以难民身份散布于俄国、埃及、伊朗、阿根廷、法国以及美国,就此,大批亚美尼亚人被迫离开他们的故乡,寓居世界各地,成为背负着沉重历史记忆的离散群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支那战争结束之后,大量的难民涌向美国。美国每年接受来自亚洲国家的难民数量超过了欧洲,这部分受难型离散群体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苗族为例,美国有近30万背负沉重历史记忆的苗族离散群体,对他们的研究也以美国学者为主。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苗人的现实际遇与自身文化表达,包括生存策略与文化适应等。苗族迁往世界各国重建生活家园。

  而在当代社会,巴勒斯坦人、叙利亚人等因为政治原因及战争成为最为显著和重要的离散群体,他们陷于中东战乱,地区复杂的政治局势与宗教关系使不少人成为有家不能归的离散群体。此外,还有阿富汗、索马里、黎巴嫩等国家同样由于战争等因素,产生了大量的政治受难型离散群体。

  世界政治局势虽然总体上稳定,但是局部战争依然不断。联合国难民署2015年6月18日在日内瓦发布了名为《2014年流离失所问题全球趋势》的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世界范围内流离失所的人数达5950万,比上一年增加了830万人,比10年前几乎增加了一倍,成为“二战”后年度难民数量增长最快的一年。在所有流离失所者中,大约有1950万人为难民。

  (二)经济交往型

  如果说政治受难型离散群体是基于客观现实被动选择的产物,那么经济交往型离散群体则是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总体而言,经济交往型可以分为帝国扩张型和劳工型两种,前者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后者反之。当代移民被两股力量所驱使:第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低工资劳力的需求;第二是外围国家被先进国家通过产品投资、消费水准和通俗文化所渗透。特别是像印度、菲律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每年有大量劳工通过公司派遣、短期合同等方式前往其他国家工作。这种离散群体在跨国移民研究中备受关注,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现代世界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资本和人力的流动,世界政治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跨国移民以及资本流动创造了条件。地理大发现带来了贸易中心的转移并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亚洲、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连接成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随着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的市场内人员和资本的流动更加快捷和畅通,伴随着国际市场分工出现的经济交往型离散群体将会愈发普遍。

  一切人口现象都由经济发展决定,经济交往型的离散群体最能说明这一点。马克思在1853年所写的《强迫移民》中,论述了历史上和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迁移问题,指出不论是人口的国际迁移还是城乡间的流动,都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经济交往型离散群体摆脱了以往政治避难和迫害的阴影,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特征,同时它还带来了诸如国际资本和人力的分配问题、贫困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专题,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解释离散问题,拓展了离散研究的理论空间。

  (三)跨国移民型

  跨国移民型离散群体与经济交往型离散群体类似,是与世界范围内移民现象相伴而生的。不同在于,经济型离散群体由短期经济行为形成,大部分会随着经济行为的结束而消失。而跨国移民型离散群体为久居异国的移民,因为社会融入等问题,不断聚拢形成具有母国色彩的离散社群。

  在一些典型的移民国家,这类离散群体问题比较明显。“以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为例,这里的爱尔兰后裔比在爱尔兰的爱尔兰人还要多;犹太后裔比以色列的犹太人还要多;美国黑人的数目超过大多数非洲国家的人口。波兰大多数主要城市的人口都赶不上美国底特律一地的波兰后裔,而纽约市的意大利后裔则是威尼斯人口的两倍。”世界范围内的三次移民浪潮分别发生在19世纪、20世纪初和20世纪后50年。这三次世界性的移民浪潮导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结构不断重组。全球大约每30人中就有1人是国际移民。而在发达国家中,这一比例高达10%。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跨国移民型离散群体将成为主流,必将引起学术界的持续关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周建新]“跨国民族”再认识——与马戎先生商榷
下一条: ·[彭兆荣]论“跨境民族”的边界范畴
   相关链接
·[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
·[王尧]故事核心序列的连缀与发散·[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的 “出草”习俗之动因与UTUX观念的关联性初步考察
·[高健]元神话、神话剧本与民族叙事·[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
·[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
·[刘玉颖]从印尼西加省山口洋市的元宵节巡游看印尼华人的族群文化构建·[梁爽]新疆锡伯族的本土化与族群认同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龙圣]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
·[罗瑛]视觉描述与族群边界:历史书写中的景颇族认同考察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梁爽]锡伯族的图像叙事与历史记忆·[江帆]满族说部的类型化叙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