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董晓萍]民俗学高等教育的变化、对策和阶段性实践
  作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4 | 点击数:4970
 

  二、在两个一级学科下建设民俗学科

  近十年来,世界环境中的民俗保护和民俗研究水平共同提升,我国的主体文化和社会建设共同运行。民俗学如何在全球文化环境变迁中进行教育策略的转型,如何在当代社会提升获取社会资源和发展研究空间的能力,成为紧迫问题。钟先生在十年前极富预见性地向教育部领导提出:“将民间文艺学(含民俗学)专业划归‘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也可在‘社会学’的门类下,保留‘民俗学’二级学科”。①有关规划,适应当时高校学科分类出现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表明要突破学科分类管理体制的框架,根据民俗学在世纪交替中发生的整体变化趋势,做出符合民俗学自身转型规律的决策。它在北师大民俗学学科中很快被付诸实践,北师大将存在了半个世纪的民俗学文学归属重新布局,将民俗学的一部分纳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扩大建设,将另一部分纳入“社会学”一级学科下放开发展,两部分交叉互补,成果共享。在具体措施上,对学科结构、机构设置和课程体系作了总体调整,使之全部向有助于探索和解决新一代民俗学者问题的方向靠拢。这种改革,将前人的理论交替和策略转型提到了很高的层次,也给新一代民俗学者以艰苦奋斗的巨大压力,这也正是高校前沿学术阵地的总体特点。北师大的新一代民俗学者只有迎难而上、创新发展,才能获得重造辉煌的生机。

  在两个一级学科下建设新时期的民俗学,理论和方法论,不是来自一个学科、一种研究传统,所以,在确定研究方向上,要有明确的原则。我们确定了两个原则:一是在新老交替中,坚持精英传统和精品质量,将本学科的研究传统、教育传统和社会建设传统,转化成可持续组合传统,在此前提下,提升获得新学术资源和研究空间的能力;二是后续专精研究成果不中断传承,在此基础上,实现民俗传承策略的转型,开展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的研发,将民俗学建成吸引年轻一代和面向未来的人文学科。

  在保持原有优势和开辟新的研究分支上,民俗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具有迫切性。新一代民俗学者遇到的不少问题,是需要利用社会学成果寻找答案的,包括民俗学如何在当代社会取得社会资源以拓展研究空间,如何从民俗学视角提高对当代社会文化运行现象的解释能力,对已失去传统功能的民俗和具有现代功能的民俗如何分别遗产化或给予正确的保护利用,对政府宏观管理数据和民间自治调查资料如何综合利用,政府公共文化系统运行与民俗文化运行的交叉路线、管理成本计算和改革目标,民俗学高等教育如何为跨文化交流和当代社会建设提供人才和学术支撑,等等。北师大民俗学者与社会学者合作探讨一些基本问题,对其中所涉及的当代社会运行中的深层民俗文化价值观、组织民俗、社会分层与文化分层的关系,开展综合研究,深入到全球化和现代化变迁的背后,从城乡社会、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不同层面人群的价值观的变化,考察当代民俗的发展趋势,分析现代人对传统民俗的普遍主义价值、本地中心价值和代际口传价值的背离和排斥倾向等,成果填补了民俗学研究的空白。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具有必然性。民俗学在英、美、法等国家都是人类学的分支,但在中国,两者还有区别。中国新一代民俗学者仍然需要人类学的启发,因为在以往的民俗学调查和民俗志搜集撰写工作中,存在着忽略问题和忽略整体的倾向,民俗学者的描述和归类也不够客观。在这方面,人类学可以给民俗学提供有益的个案。新一代民俗学者已开始强调民俗志搜集的整体标准,同时注意地方民俗和民族民俗的复杂性;在对民间文艺资料的研究上,加强了对人类学的表演、叙事和实物分析等概念的引用,对本学科熟悉的类型、母题、主题概念加以发展。北师大近年出版了一批这方面的著作。

  民俗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具有互补性。我国老一代民俗学者已开创了民俗历史化的研究方向。在北师大,自上世纪60年代起,钟老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晚清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在21世纪,民俗学与历史学加强了交叉研究,原因是两个学科都面临处理庞大的资料系统和历史事实的“真”、“虚”关系的问题。新一代民俗学者的变化是,他们在民俗历史化的研究中,将视角转变为历史性的视角,借鉴微观历史学,推进对普通人日常社会的研究。在当代民俗学中,这种变化所带出的问题有:普通人解释历史事件的社会态度的变化,口述史的建构方法,精神世界史的调查和分析等。在这方面的系列理论讨论中,可以看到民俗学的新变化。北师大民俗学科近年开展了一系列民俗学与历史学交叉研究的项目,包括与国际知名历史学者合作研究的项目。在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中,民俗学者带着具体个案,利用历史性的观点,处理和研究日常社会资料,而历史学者带着普遍性的问题,利用民俗学的视角,解读书面文献,两者最容易合作。这种研究,使用普通人的口述史、田野资料和民间文献,重新处理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将以往静态和同步的编年史研究,转变为对多元发展的、瞬间改变的和不同历史路径的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两个学科交叉互补,均有创获。

  目前已完成的课题,涉及民间水治与基层社会史,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管理,宗教民俗与城乡组织,行业文化和专业知识传承等。

  改革后的北师大民俗学学科,不但没有失去原有的特色,反而激发了新的学术活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跃入前沿位置。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乡野天籁——“白茆山歌”北京高校行
下一条: ·[董晓萍]回顾北师大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20年合作之路
   相关链接
·[李闪闪]重新发现黄石·[叶涛]学科史、学术体制与学科发展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包汉毅 桂书杰]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意]朱泽佩·科基雅拉:《欧洲民俗学史》
·[赵振坤]韩国民俗学对“民”与“俗”的研究·[李姿莹]隐形的桥梁:中国民俗学的福建时期
·[丹·本-阿默思]民俗研究的历史:我们为什么需要它?·北师大文学院召开“‘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简介·[张志娟]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论纲(1872-1949)
·北京师范大学举办“2015寒假回乡调查”启动仪式·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社会学院
·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钟敬文先生高等教育思想与学术文化著述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吴真]钟敬文在日本的文学活动与民俗研修·[王文宝]钟敬文在中国民俗学创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王文宝]我国民俗学运动中的女民俗学者·[王文宝]北京大学与中国民俗学运动80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