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璞琇]两种传播观视野下的奥巴马卸任演讲
  作者:王璞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11 | 点击数:2987
 
 
  作为仪式的传播
 
  杜威:社会不仅因传递(transmission)与传播(communication)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传播的仪式观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传播的奥秘。
 
  (一)作为仪式的传播之内涵
 
  在持传播仪式观的人看来,社会在组建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符号,建构出一个能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这个世界赋予了人类行为以秩序和意义,这个过程即传播的本质。所以,在传播的这层意义上,传播不是信息的施放与获取,而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它呈现着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正如奥巴马的卸任演讲,民众们借助这一类似狂欢的仪式盛典,再次感受到了传播的力量,感受到文化世界对于真实世界的表征,甚至将文化世界当作整个真实世界。
 
  传播是一套包括生产符号、维系符号、修正符号和转变符号等多重步骤在内的共享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利用自己创造的符号创造了我们存在的现实。媒介首先是现实世界与人的中介,对于无法把握甚至难以捉摸的世界,人类总是寄希望于获得某种方式,或者寻找到某种规律,“民主”便是一种简化的便于我们理解世界的规律。
 
  民主的概念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得到承认,在以美国为核心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体系内,更是成为不可侵犯的“至尊真理”。对民主文化的强调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可见一斑。奥巴马在其卸任演讲中屡次使用“民主”一词,将“民主”作为整个演讲的核心内容,甚至在回顾政绩细节的时候,都不忘表达出这样的意味:所取得的成就总是民众意志的最终落实。所谓“真理”得以不断被一步步强化,从而真正捍卫了“民主”在这些国家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作为仪式的传播之功能
 
  仪式观点下的传播强调对于文化世界背后的真实世界的把控,也就是说,传播的根本功能在于借助文化理解世界。而在世俗层面,传播不仅使得民众形成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在政治方面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
 
  1、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中的个体如果无法享有共同的传播模式,就难以形成对于这个世界的共同的认知。在这种状态下,群体价值被淡化,责任与义务不复存在,社会也难以为继。能够让一个群体得以团结和维系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是拥有共同的文化,不如说是拥有共同的传播模式。因为在认同文化的过程中,作为仪式的传播功不可没。
 
  (1)直接维持稳定
 
  仪式具有过渡的作用。在人类学研究中,仪式具有“阈限”(liminal)的意义,也就是两个阶段相交的部分,既不属于上一阶段,也不属于下一阶段,但它是由一个掌权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有意表达或只是暗示,仪式总是重复着一个典型的进程顺序:过渡利益模式”社会事件与日常生活中的确需要仪式的帮助来完成身份的转换,或平稳过渡至下一个时期。正如奥巴马在卸任演讲中提到的那样,“就在十天之后,世界将会见证我们民主的特征。权力和平平稳交接,由一个民主选出的总统到另一个。我向新当选的总统特朗普保证,本届政府会确保政权尽可能平稳地交接,就像布什总统为我所做的一样。”仪式的这一过程既可以舒缓民众的不适应之感,也可以给即将掌权的新任总统班底吃下定心丸,终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仪式的作用还在于共享的意义。在布迪厄看来,仪式是策略性的实践。的确,仪式总在特定的时间更新社会关系,仪式是理想的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换言之,仪式为我们的生活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画面,让我们认为自己和他人处在一个假想的“共同体”中,每个人应为集体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自己也终将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这一点在奥巴马的卸任演讲中可见一斑。尽管美国经济低靡,政治出现一定程度的腐败,选举投票率落至发达国家最低水平,可在这样一场备受瞩目的现代仪式上,当局仍需要借助仪式传播的力量为国家的团结做宣传,树立民众对于国家的信心,为全美利益共同体正名。
 
  (2)变相维持稳定
 
  前文已述,美国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可能会使得民众对这一“共同体”的信心不足。很明显,这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而一味地文过饰非,只会起到反作用,让民众更加质疑集体的价值。那么,作为仪式的传播需要另辟蹊径,为民众的疑虑与愤怒打开一个突破口,使不满得以发泄,并重新定位个体对于集体的意义,继而使原有的社会文化得以维持。
 
  奥巴马在演讲中严肃地分析了干扰民主文化的因素。又对民主的含义做了新的进一步的阐述。他强调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权组织模式,而是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参与之中,且应贯彻每个公民的一生。更为重要的是,奥巴马提出,民主不是理所当然的,“一旦我们认为民主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民主就已受到了威胁”,每人都应参与到重建和完善民主机制的过程中,反思所作所为,并勇敢地为成功或失败负责。演讲将民众与集体的原有矛盾巧妙地转化了。在对现状的抨击之中,对政府的抱怨被转移至公民的职责之上,重新鼓舞了大众的干劲,个体再度回到集体的怀抱中。
 
  2、拓展疆域:传播的半径决定政治管辖的半径
 
  传播的权力是政治斗争的战利品,并且可以继续为政治提供生产力。甚至连时间也被当做一种用以叙述政治、权力、帝国与统治之发展历程的容器。
 
  备受瞩目的奥巴马演讲,将美国式的文化、政治观点呈现在全球面前,借助微妙的传播手法、颇有说服力的言辞、具有煽动性的呈现方式,逐渐向其他群体推广这一群体的文化模式。来自其他群体的民众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转而认同美国推行的,似乎成为标准模式的文化,就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美国的政治野心从来不止步于美国本土,全球都在其利益运筹之中。在传媒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中,攻城略地甚至无需依赖船坚炮利,而更多依靠文化的传递与推行。仪式是一种占有符号的斗争,让一种文化体系强加在他者的文化体系之上,这一过程被称为“符号的暴力”。作为仪式的传播帮助一些人在接受一套新的文化体系的同时,成为了该文化“共同体”内的公民。这一过程兵不血刃却颇有成效。在这一意义上,作为仪式的传播不仅起到了团结的作用,还具有扩张的效应,传播就是斗争本身。
 
  总结
 
  综上,基于传播的传递观来分析,传播的“权力”来自多种方向、多个主体、所有维度。各种权力方相互交织、相互勾连、又相互妥协,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也无出其外,总统的卸任演讲看似只是一个执政者对自己政绩的总结发言和对未来的期许,实则是各方在博弈中相互妥协的结果呈现;基于传播的仪式观来看,民主作为核心的美国文化,是经由其特定的仪式来实现的对世界的理解。这一仪式性的传播过程中,文化世界不断建立和扩张,民众一面基于这一狭隘的文化世界了解全面的现实世界,一面又捍卫已有的文化世界的合法性,从而保障世俗目的可以实现。这是作为仪式的传播的核心内涵。
 
  (文章刊于:《传者》(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6月刊;注释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汤芸]多族交互共生的仪式景观分析
下一条: ·[朱晴晴]清代清水江下游的“会”与地方社会结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