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储卉娟]家国互构:社会史视角下的明代“大礼议”
————以霍韬为切入点
  作者:储卉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8 | 点击数:12028
 

  一、霍韬生平:礼臣与乡宦

  霍韬于成化二十三年生于广东省南海县石头乡,年幼时跟随家人在家务农。弘治十八年入乡塾,正德九年二月,会试第一。同年三月,参加廷试,赐二甲第一名进士出身,观政吏部。六月,归家成婚。正德十一年,入广东省南海县西樵山讲学。正德十六年六月,回吏部任职。八月,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十月,上《大礼疏》,支持明世宗考“兴献王”。之后霍韬的人生轨迹,则以参与“大礼议”和回乡“宗族建构”两项关键议题作为主要内容,多次反复。具体而言,根据《明史》本传记载,可按照若干标志性事件进行分期:

  大礼议I:嘉靖元年正月至十月——上《嘉靖三札疏》,支持世宗考兴献王。

  明世宗即位之初,即带来了当考生父兴献王还是考孝宗(先皇武宗之父)的问题。霍韬不惜背弃持考孝宗立场的座师礼部尚书毛澄,往复三次相质难,“知澄意不可回”,[2]十月便上疏明世宗,正式表明立场,支持考兴献王,成为了张璁的重要支持者。

  宗族建构I:嘉靖二年至六年——辞官归家,整顿宗室。

  嘉靖二年,杨廷和得势,张璁一派或贬或归。霍韬也称病归家。嘉靖三年,明世宗开始着手重新议尊崇所生事宜,霍韬被两次催促进京议礼,均称病推辞;嘉靖四年,在家乡建立祠堂和石头书院;十二月,霍韬仍然是固辞了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的任命。

  还朝:嘉靖六年至七年——还朝,主修明伦大典。

  嘉靖六年,在明世宗的再三催促下,霍韬终于返回朝廷,先以有南方口音为由拒绝参加经筵日讲,后献《古今政要》及《诗书直解》。同年九月迁詹事兼翰林学士,霍韬再一次推辞不就。七年四月进礼部右侍郎,霍韬一再力辞,并推举其他同僚,最终也未上任。七年六月,明世宗着手修《明伦大典》,霍韬参与此事。之后,明世宗超拜霍韬为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霍韬再次拜辞。

  大礼议II:嘉靖九年——反对天地分祀,与世宗决裂。

  世宗在“大礼议”之后继续谋划让兴献帝称宗入庙,因而在嘉靖九年,要把天地合祀改为天地分祀,受到张璁等继统派的质疑和反对。此时给事中夏言上《请举亲蚕典礼疏》,建议天子亲耕于南郊,皇后亲耕于北郊,正迎合明世宗所追求的南北郊分祀。霍韬却不再支持皇帝。他与方献夫等明确反对天地分祀,并公开猛烈攻击夏言,导致尽人皆知。夏言大怒,以“无君七罪”弹劾。此时形势逆转,夏言已成世宗最得力的喉舌,霍韬攻击夏言,并将世宗的真正意图暴露人前,因而下狱。一个月后,世宗感念当年议礼之功,将他释放。不久,霍韬以服母丧的名义再次返回岭南家乡。

  宗族建构II:嘉靖九年至十二年——家族整顿。

  从此,霍韬在明世宗谋求为生父立庙的整个过程中都未再发言,而是将精力放在家族事务的管理上。此时他已是霍氏家族中最显赫的人物,次子、七子和九子也分别中举,进入官场,加上旁支亲眷,形成了一支相当大的家族势力。

  还朝:嘉靖十二年至十八年——重新出仕,锐力改革社会礼仪和官场。

  嘉靖十二年十月,霍韬还朝,历任吏部左、右侍郎。因与尚书汪韬争权,导致部内不合。后来汪韬被罢免,世宗一直没有任命新的尚书,霍韬以侍郎的低位掌管整个吏部的实际事务。嘉靖十五年,霍韬出为南京礼部尚书,整顿南京官场和社会礼仪。一方面,对南京的官场礼仪进行整顿,并监督官员的守礼情况;另一方面,整顿社会风俗,“禁丧家宴饮,绝妇女入寺观,罪娼户市良人女,毁淫祠,建社学,散僧尼,表忠节”。[3]

  嘉靖十八年,霍韬重任京城吏部尚书,掌詹事府事。第二年在任上去世。死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敏。

  根据这些事迹,我们大致可以对霍韬做一些基本的评断:

  他不是结党营私逢迎之徒。近乎偏执地反复辞官(并非空做姿态)、与皇帝冲突,即便下狱祈哀也不改立场,正是证明。他参加“大礼议”的动机,较无可能如后世所批评的那样,只为迎合取悦世宗。他的意见都只涉及国家大计,不肯从世宗的私人利益着眼,所以世宗从来也没有像宠信夏言和严嵩一样喜爱他,但在各种关键点,又不得不倚重他的意见;也不大可能是为了党争,他对毛澄向来执弟子之礼,仅因为议礼不合,便终生决裂。回望一生,《明史》本传给了他一个断语:“学博才高,量褊隘,所至与人竞……其不顾公论如此”[4]。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他关于大礼议的基本立场源于他对于内心“礼”的坚持。

  霍韬一生执着于“礼”,“礼”被他认为是家国延续和治理的基本原则。他不顾师恩坚决支持世宗考兴献王,是因为他认为明世宗以谁为父直接关系到圣贤之道是否可行,以及政策等一切事体是否可顺利推行。他大力整顿家族事务,弘扬孝道,设立祠堂,建立书院,制定家训,是因他认为家乃一切之根本,一个合乎“礼道”的家是必要的。这种意识在他年轻的时候便有:“公未第时,有志合已分之爨”[5]。他主张“入官门先营家计”[6],要求霍氏子弟“做第一等人事,做第一等人物,占第一等地步,使乡邦称为忠厚家,称为谨慎家,称为清白家,称为勤俭家,称为谦逊家”[7]。而晚年在南京,霍韬以相当激烈的手段重整官场礼仪,整顿社会风俗,也应是如此。

  除去在南京度过的晚年时光,霍韬一生的知名事迹,只围绕着“大礼议”和宗族建设两点。偏执而自负的性格让他一直遵从内心原则来行动,而命运起伏又令他在朝堂上的行动和在家乡的行动交叉进行,互相支持,一同体现了他对于家和国的态度和行动立场。对之前提出的问题和研究思路来说,霍韬可谓是可行且妥当的个案分析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行动和言论的分析,重新回到霍韬所面对的现实政治与社会背景,进而展现他内心所坚持的礼法世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阎明]“差序格局”探源
下一条: ·[陈泳超]《太姥宝卷》的文本构成及其仪式指涉
   相关链接
·[温小兴]祖先、烈士与家国:瑞金新谱的红色文化书写·[段友文 柴春椿]祖先崇拜、家国意识、民间情怀:晋地赵氏孤儿传说的地域扩布与主题延展
·[侯仰军]端午感念家国情·“礼敬传统 感念家国”让端午节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文汇报:中秋节的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萧放]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
·[萧放]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