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刘文江]作为实践性体裁的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
  作者:刘文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4 | 点击数:5311
 

      二、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中的真实性与信仰(相信性)

      经典传说理论体系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传说被认为是一种关于真实性的叙事。同样,谣言在传播时也被认为是真实的叙事。仅从内容来观察谣言或者传说是否真实与虚假,这是一个无法全部肯定或否定的问题。因为尽管其中有大量信息是虚假的,但在讲述中或多或少总有某些部分、某些细节会是真实的。一则可以被所有人都判断为是虚假的信息是不可能流传的,因此仅从内容来研究真实是不完整的。既然我们在上文已经确定三者为同一种实践形式,那么我们就可以参考传说学中研究真实性的方法,不仅通过研究内容的方法来研究这三种体裁,也可以通过形式研究的方法来讨论这个问题。

      长久以来,传说研究一直在探讨真实性问题。但是这之中有一个为学者们所忽略的问题,即传说的相信性并不完全跟随真实性而出现的。在实践中,可以从两方面对“实践者是否相信”这个命题加以判断。固然通过内容的真实性,人们可以获得相信性,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真实性也可以通过体裁形式的认同来获得。这里的真实性不是通过实存之物而获得的,而是通过人们对实践中话语形式的认知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在实践中存在着两种认知过程,一是通过判断传说内容为真而相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以往所熟悉的、认可为真的话语形式的认知而相信。例如一个可信赖的人所说的话。在这种情况里,前一种由实存而产生的相信性是被隐藏乃至被忽略的;或者说,这时传说的真实性被建构于形式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论,无论是显现的真实性还是隐藏的真实性,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产生相信性。因此与以往的讨论不同,本文并不打算纠缠于真实与虚假的问题,而把重点放在相信性的讨论上。而既然谣言也属同一种实践性体裁,那么传说的两种认知过程在谣言讲述中也同时存在。

      前文已经提到,这三种话语形式都是作为社会行为的体裁,那么我们就从社会行为层面上来理解这一问题。谣言的传播来自一种不确定的环境。琳达·戴认为:“各种简短的并且是‘真实的’有关恐怖的犯罪事件、大的自然灾害、外星人入侵、由强有力的利益集团或者政府对普通人的生命加以威胁的阴谋,借助这个技术时代的手段更迅速地传播着。通过信息的力量,同时混杂着各种有意无意的错误信息,人们处于不确定之中,没办法从虚构之事中了解真相,也不知道什么该信什么不该信。”对于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谣言中的世界是一个危险的、超越性的世界。它离个体的当下生活既不太远,又不太近。谣言本身就是个体的人处理危机情境的一种方法。有的时候可以借助理性判断产生相信性;而另外一些时候,个体的人选择相信谣言,只是因为科学理性判断无法完全认识自身的潜在危机,也就是无法采取正确的理性行动保护自己,人们只能依据日常理性,通过形势判断而选择相应的行动。

      例如奥尔波特所研究的关于二战时期的“珍珠港谣言”。这些谣言的主题宣称,美国在日军偷袭珍珠港所遭受到的损失远比官方宣称的要大得多,有些甚至说,美军的太平洋舰队已经全军覆没了。这一谣言在传播中,可以根据内容获得相信性。因为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如临时出海,美军的航空母舰也会遭到袭击。所以这是可能的。这是借助理性判断产生相信性的例子。

      但有时谣言中的真实性是隐藏的,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连锁信”谣言。这一谣言有着鲜明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外壳。信的内容通常都会告诉收信人某人将这封信转发给若干人,得到了幸福;某人没有转发,遭遇了厄运。也就是说,这封信的重点在于收信者是否接受“相信”这种抽象的认知形式。“连锁信”谣言的要害之处在于一定要把这封信转发给熟悉的人,信的真实性存在于相互之间的熟悉与信任之中,而这常常是毋需用理性加以思考的。这种情况就是上述的“真实性建构于形式之中”的一个显见的案例。当然在一般性的谣言流传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认知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作为一种分析,在这里我们把它在研究中加以区分而已。

      以上是从个体角度探讨谣言相信性的产生。有时候,人们的相信性还依赖于语境。近年来有些研究者提出语境是主观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语境中的实践者不能于其中获得真实性,原因在于语境中存在着一种个人客观与整体主观的辩证法。整体的主观可以是个人的客观,语境提供了这种整体性。整体性帮助个体将这种主观实在(现实)转化为自身的客观意义系统。在谣言的语境中,当大家都这么说、这么做了,单个个体非常有可能相信其中的真实性,所谓“谣诼纷纭,不得不信”。谣言这种实践性体裁的讲述,使他辨认出这是一种熟悉的、习惯性的、真实的叙事,从而诉诸行动。因为对于社会实在(现实),个体是无法洞见全部的,所以只能依赖作为整体的语境。语境的整体性借助实践性体裁这一中介提供给了个体一种“形式感”,这种形式感(即对体裁的认知)是他们所熟悉的,因此带有了一定的客观性。这一客观形式成为了相信性的前提。

      综合看来,无论谣言还是传说,都包含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态度。法国社会学家卡普费雷曾经幽默地说:“人们对谣言的可信性并不是那么吹毛求疵的。”这其实是一种宽泛的信仰态度(相信性)。它同时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相信性。内容方面的相信性可以通过理性判断获得,而形式方面的相信性常常存在于实践之中,这是容易为研究者所忽略的地方。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诺布旺丹]《格萨尔》史诗的集体记忆及其现代性阐释
下一条: ·[徐春伟]明明是织女被迫嫁牛郎,怎么成了追求自由爱情故事?
   相关链接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