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当非遗遇上直播:新媒体为非遗传播赋能
  作者:本报记者 李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9 | 点击数:4675
 

      古老文化“火”起来

“从事雕版印刷技艺写样30多年,接受过很多媒体采访,但是上直播还是第一次。”江苏省非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芮名扬开始有了新的思考。

      谈及与直播的第一次碰撞,芮名扬说:“直播要直接面对观众,应对他们的提问等根本没有准备时间,是很刺激的体验。既然年轻人喜爱网络直播,以后是不是可以通过直播平台招徒弟呢?”

      在对中国陶瓷工艺大师陈坛根的直播中,直播团队幸运地赶上了瓷器开窑。当炉窑的门缓缓打开那一刻,叮叮咚咚清脆的瓷片开裂声通过一部手机在网络直播间传递给数万网友时,宛如一曲穿越千年的文化之音,与现代人隔空对话。

      3个月以来,光明网、斗鱼直播团队先后去往湖北、安徽、浙江等14个省区市,深入非遗文化发源地,走访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推出移动直播30多场,直播总覆盖观看人数近3000万。同时,以移动直播为切入口,光明日报、光明网进行了以“致·非遗 敬·匠心”为主题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有效传播覆盖用户量达1.73亿人次。

      北京同仁堂(集团)媒体广告管理部部长杨程表示,直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比如同仁堂的调剂工艺和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等。除直播外,同仁堂还通过与天猫、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探索传统文化品牌互联网变现的通道。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说:“直播中的主持人、嘉宾与观看者互动,让这个过程有一种仪式感。假设我们通过直播平台举办一个祭祖仪式,观众通过同步观看整个祭祀过程,应当会激发他们的集体参与感。虽然身在异地却可以心心相通,这就是直播所能达到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传统传播渠道的推广过程中,不仅传播成本高,受众接受效果也并不明显。而互联网突破了地域限制,给非遗提供一个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展示舞台。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总结道,这次借助新媒体为非遗的传播与传承赋能,新媒体即时、互动、精准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还可以帮助一些相对小众的文化形态发现粉丝,以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冷门的文化“火”起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下一条: ·10卷本《中国工尺谱集成》见证民间音乐生态体系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