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伟]互联网背景下的吐槽文化研究
  作者:王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6 | 点击数:4847
 

      二、网络吐槽文化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

      网络吐槽文化是后现代科技条件下电子媒体发展的产物,公众在网络平台中的身份具有“真实”与“虚拟”,“在场”与“不在场”的双重属性,“虚拟”和“不在场”使得人们在网络平台上的吐槽显得自由、民主,甚至可以放肆、为所欲为,但畅所欲言背后却折射出某种大众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网络的虚拟性消解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极大地缓解了个体与社会、交往与独处的矛盾,在网络这个“公共领域”中,人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让长期压抑的个体心理找到了集体宣泄的窗口,使得每一次的所谓“事件”,都能够引起不断被发酵的网络狂欢。网民们普遍存在一定的“窥私欲”,为自己能够参与各种事件,能够进入他人的私生活并自由评论而欣喜不已,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值得探讨。

      一方面,网络吐槽作为人们释放压抑心理的相对合理的宣泄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宣泄”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指净化,现代心理学常利用宣泄的方式,让心理失衡者把内心的苦闷或受压抑的情绪排遣出来,以减轻、消除或者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避免某种精神疾病的产生,以便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吐槽通过适当的调侃和戏谑,的确可以使民众受压抑的精神世界得到解放。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充满了无奈,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困扰、工作的烦恼、情感的迷失等,使个体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容易产生焦虑、浮躁的负面心理情绪。如何在可控的程度内,将心中的负面情绪用适当的方法释放出来,保持身心的健康,一直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吐槽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反讽、双关、戏仿等幽默的话语表达,在娱乐中缓解了社会压力,宣泄内心隐秘的情绪,可以让不同人群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将心中的不快宣泄出来,逐渐成为压力释放极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其所产生的社会变化往往会使人无所适从,心理焦虑感会不时加强加剧,而吐槽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宣泄与释放焦虑的方式。

      虚拟的网络媒介,不仅为吐槽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人们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在现实社会中受限制的个人言论、主体意识都能够在这里得到彰显,在现实中备受压抑的个体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来不断发声,开拓自己的话语空间。可以说,吐槽文化激活了人们潜意识里的心理补偿机制。心理宣泄的需求催生了现实生活中一群“吐槽族”,他们见问题就“吐”,不仅吐槽他人,而且吐槽自我、乐此不疲,在轻松诙谐幽默的调侃中,获得情绪宣泄、情感体验和精神娱乐,寻求心理的平衡。网络吐槽满足了人们找寻“存在感”的心理动机,这也正是网络时代人们热衷吐槽的文化动力。

      另一方面,网络吐槽文化背后折射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如今,网络新媒介体现了其令人震惊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全民吐槽的精神狂欢中不能自拔,但透过纷繁复杂的狂欢表象,我们有必要理性地思考网络吐槽文化的负面效应。民众的网络吐槽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当下社会心态或社会情绪的表征。由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分层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利益的多元性,人们在对社会矛盾冲突的吐槽中,表达着自己不一样的感悟与体验。但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人们在面对社会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或者非正义等社会现象时,特别是针对一些触及心理底线等不尽人意的社会现象时,吐槽行为更容易走向非理性,并通过网络平台成倍地扩散开去,其破坏力不容小觑。纵观各种吐槽行为,恶搞、谩骂、讽刺、挖苦、抹黑、污蔑等无处不在,这些可能是一时宣泄,但更深层地折射出了现代人空虚浮躁的精神危机、虚无混乱的价值观和追求过度娱乐的文化心理。2016年上半年发生的各类社会热点事件,例如魏则西事件、雷洋案、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等,每一次事件发生,吐槽爱好者就开始双眼放光,从疲惫无趣的生活中满血复活,铺天盖地开始各种“神吐槽”。虽然这些吐槽声中有一些较为理性的分析,但更多的是讽刺、挖苦和谩骂。2016年暑期发生的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一时舆论场各种声音喧嚣,网民们纷纷吐槽。其中,一些吐槽声显示出对事件幸灾乐祸,另一些吐槽声是猜忌、指责、诅咒当事者,各种讽刺、调侃、搞笑的段子满天飞,让我们不禁感慨“舆论猛于虎”。这些事件的传播,往往是先由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曝光,然后引发大量点击和转发,紧接着自媒体平台上就会呈现一片吐槽狂欢景象。

      透过这些狂欢景象我们发现,当民众一味追求吐槽带来的戏谑与搞笑时,这种行为本身会变得越来越狭隘与冷漠,同情心与怜悯心往往会缺失,以至于这些话语传播本身缺乏了社会的责任感。一些吐槽缺乏坚定而正确的价值立场,缺乏言论表达的责任意识,缺乏正当的道德感,由于过于随意任性而导致底线丧失。当这类社会现象投射到网络空间中,往往会发酵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网络暴力的策源地。正如埃瑟·戴森的判断,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韩雷]广告创设中民俗元素的深度介入
下一条: ·[王崇印]民间“国”字号评选中的民俗文化价值
   相关链接
·[王奕祯]论万圣节及其戏演的形态与狂欢化特质·[高志明 张淇源]“考试段子”的文本生成及社会性衍生机制研究
·[贺雪峰]大理论与中观理论·[耿占春]没有神话的仪式
·[王杰文]传统节日:只是一种文化理想·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