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山东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8 | 点击数:5617
 

     孙氏缘何被称作牛郎的后代

      在沂源当地还流传着牛郎是牛郎官庄村孙氏祖先的说法,牛郎官庄村庄的出现、孙氏家族与牛郎的关系又该怎么理解?

      当道士于明万历年间在织女洞对面沂河岸边修建“牛宫”之时,牛宫的周边是否有人居住、是否已有村庄?至今还没有确凿史料能够证明,当时那里已经就有人定居、或者已经有村庄的存在。或许,已经有人居住、耕种,但村名没有流传下来,也许就没有村名。

      定稿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沂水孙氏宗谱略》中,提供了牛郎官庄村孙氏家族迁居此地的最初时间。据为谱书作序的孙家的外甥、前山东省议会议员顾石涛考证,孙氏“居沂水牛郎官庄一支今已十余世,上推迁沂年岁,当在明代末叶”。至宗谱成书的民国年间,这支沂水孙氏已繁衍至十五世。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推断:明代末叶孙氏家族迁居沂水、定居沂河岸边时,“牛宫”已于万历年间修建而成,村庄因位于牛宫附近,因而命名村庄为牛郎官庄。毫无疑问,牛郎官庄村是因牛郎庙而命名的,其立村时间应晚于建庙的时间。

      至于牛郎官庄孙氏家族与当地传说中牛郎的姓氏一致的原因,追溯起来就更加困难。据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考证,在山东的地方戏中,有将牛郎冠以孙氏名姓的。或许,正是这种地方民间戏曲或其他我们还不知道的原因的影响,又由于孙氏当年迁来沂水定居在牛郎庙旁的历史巧合,致使牛郎官庄村的孙氏被人称为牛郎的后代。

     民间传说并非一成不变

     历史还在发展。

     因400多年前县太爷的一段谈玄所带来的附会之举,却为21世纪的子孙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更赋予这笔财富以新的时代价值。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当前民间文化研究(尤其是民间传说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个案。

      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始终处在动态的传承过程中,民众的口头叙事并不是民间传说在当地流传的唯一途径,民间信仰的力量是推动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发展丰富的重要因素。先有织女洞,后有牛郎庙,再附会牛郎官庄孙氏为牛郎的后代,神灵信仰、祖先崇拜交织在一起,促成了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独特的内涵。

      山水风物历来是民间传说附着的重要依据。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因大贤山洞穴内的“扎扎机声”而产生了织女在此的联想,因蜿蜒沂河的存在自然成为了天河——银河,也造就了天人相隔、偏居沂河另一方的牛郎庙。如今,树木葱郁的大贤山、宽阔清澈的沂河、美丽的牛郎织女传说、自然的山水景物、人文的历史传说,使大贤山织女洞一带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造福于一方子孙。

      近些年,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领导和当地民众重新认识牛郎织女传说的价值,学者的介入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5年以来,山东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的师生开始对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进行系统调查,一些民间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也陆续来到沂源进行考察,尤其是2007年以来连续召开的3届“全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当代演变产生了影响。2008年,五卷本《中国牛郎织女传说》问世,同年,沂源县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今年,由沂源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七夕节庆活动也已经连续举办了10年。

      民间传说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沂源的牛郎织女传说也会在当代与时俱进,继续增添新的成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年8月28日 第6版:文化遗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党玉占 周洪林]七夕佳节 情满方寸
下一条: ·[洗桐]古诗古画中的“七夕”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