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李向振 赵洪娟]“污名化”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叙事研究——美国民俗学家艾米·舒曼教授访谈录
  作者:李向振 赵洪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6-14 | 点击数:7184
 

  李向振:您提到的“身体民俗”几乎包括了所有与身体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从这角度上看,叙事也应属于身体民俗的一部分,关于残疾人的叙事您是如何看待的?

  舒曼:叙事能够促进规范,它会让一个奇怪的观点变得正常。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许多年前我就对此很感兴趣。我和我的学生共同发表了一篇讨论青少年女生怀孕的文章,研究她们是如何来讲述她们的故事,她们仅仅是青少年,但怀孕了。为什么青少年怀孕与成年人怀孕讲述的方式会有不同呢?这是一种不同的故事叙事方式。即使许多青少年怀孕生孩子,但是大多数时候仍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被认为是有“污名”的,所以我感兴趣的是人们如何来讲述故事。如果人们有故事来讲述的话,那他们是如何讲述的,她们是如何通过讲故事来实现反叙事(Counter narrative)的,所谓反叙事是指听者是如何看待讲述者的。首要的问题就是人们是如何谈论人的残疾的,被“污名化”了的身体经历,人们知道如何讨论它或不知道如何讨论它。癌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1980年代以前,人们是不讨论癌症的,身患癌症是一个秘密。你甚至都不能说“癌症”这两个字,如果你说“癌症”这两个字,你必须很小声地说,因为它被“污名化”处理了,这个词汇被认为是恶的,是带有诅咒性质的,是容易让人恐惧的,直到总统夫人贝蒂·福特(Betty Ford)得了癌症,她跟世人宣布了这个事情,总统夫人说:“我得了癌症”。每个人都感觉到相当震惊。如何来讨论癌症以及艾滋,艾滋是另外一种被“污名化了”的人们试图保密的疾病。我对残疾人叙事研究的主要兴趣点在于我称之为揭秘的叙事(Narratives of disclosure),也就是说关于私密事情的叙事。比如有人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得了癌症,或者我是一个残疾人,他们是如何来讲述这个事情的,在什么时候讲述这个事情,这些都是民俗学中表演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场合下,我们表演了我们的身份。我们什么时候表现出隐藏的残疾,我们是如何以叙事的方式揭秘的?我们如何讲述已被“污名化”的事情,这就是我所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如何来叙述“污名化”的经历的,如果我们讲述它们,它们就不再被“污名化”了吗?我认为这是个问题,这是一个学术研究问题,而不一定是社会事实,或者不仅仅是社会事实。

  李向振:接下来您能介绍一下您进行残疾人叙事研究的思路吗?或者说进行残疾人叙事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舒曼:作为一名民俗学家,在残疾人研究方面最先引起我兴趣的是口头传统。下面我将谈一谈在不同的叙事体裁中涉及到的残疾人的内容。首先,在世界各国的民间故事中,均有对残疾人的涉及。在民间故事中,“残疾”一般是由诅咒造成的,例如某人,一般是公主、王子或其他有权力的人受到某种邪恶力量的诅咒变成了瞎子,然后又依靠魔力恢复了,而导致他们变瞎的并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受到外在的超自然力量影响。再譬如说,把人变成树、变成花,人变成植物后将不再是可自行移动的正常人,即成为了残疾人。再或者说一个人受到某种诅咒,突然不能动了,变瘸了,这一切均是由超能力引起的而非药物导致。

  其次是民间传说,在传说中英雄一般有其弱点,而其这一弱点可被视为其身体上的某种残疾,例如欧洲经典传说中的阿喀琉斯,全身刀枪不入,唯有其脚后跟是他致命弱点,以至于当提到某人弱点时,我们常常会说那是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民间传说中所提及的英雄的“残疾”不只是医学上的残疾,而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情形。实际上,身体上的残疾与道德、精神上的不足是完全不同的。

  还有笑话,也是广泛涉及到残疾人的非常重要的叙事体裁。在美国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残疾人的“笑话”或者比喻,我相信在中国也有诸多类似事例。在英语中,如果说某人走神了或没有注意到某个东西,我们会说:“你眼瞎啊?”其实那人并非眼瞎,而是没看见,这是一种比喻。如果某人行动迟缓,我们常常会说:“你腿瘸啊?”当然,事实上这样说是非常不正确的。最后我想说一下孩子语言中所包含的“残疾”成分,现在小孩子们在相互鄙视时常用到的一个词是“retarded”,意思是智障、脑残,“retarded”是一个衍生词,由最初的“阻碍”、“阻挡”之意衍生为现在的“智障”、“脑残”之意。我相信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词汇。

  李向振:是的,现在中文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表达方式,比如我们也经常用“你聋了?”、“你哑巴了?”、“你傻啊?”这样的话语来形容一类人。

  舒曼:是的,你聋了吗?你哑巴了吗?我们也常常这样说。这些都是民俗学家感兴趣的,我们可以从跨文化角度对不同文化中的残疾人进行研究。事实上,在每一种文化中,均有一类残疾人会受到特别关注,例如特别智慧的盲人,或者老年人等。医学人类学是一个相当宽泛的研究领域,我想在中国也应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而残疾人民俗学研究在美国才刚刚起步,是一个相当新的领域。正如我前面说的,残疾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或口头表达中均有体现,这其中更多的并不是医学上的,而是社会文化上的。

  李向振:的确,残疾人叙事研究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课题,现在中国民俗学界对此关注的还不是很多。我们对残疾人叙事研究也非常感兴趣。您能说一下现在美国民俗学界在残疾人及其叙事研究方面的成就吗?

  舒曼:关于残疾人研究的历史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在英国,缘起于英国的残疾人权利运动。例如,坐轮椅的残疾人抗议他们没有合适的通道进入议会大厅,因为既没有供轮椅通行的斜坡也没有电梯进入会议室。英国的残疾人权利运动为残疾人的权利进行各种抗争,这是我们研究的起点之一。另一条主线是美国关于什么是“normal”(正常)的批评,“正常”的来源是什么。在英语中,“normal”是19世纪时就有的一个词汇,是一个度量标准,如果你想知道某物有多长,那“normal”就是一个标准。最初“normal”是用来描述物的长短的,与描述人没有任何关系,后来发展成为心理学上用来描述人的“normal”(正常的)与“abnormal”(不正常的)。在美国,研究人残疾研究主要开始于探索“normal”词义的发展历史。

  李向振:刚才说到“污名”问题,我们想到在当代社会,很多人会对残疾人及其生活会有各种评论、各种流言蜚语、及各种品头论足,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舒曼:嗯,这也是我关注的问题。比如说,有个人要结婚了,他有一个残疾的兄弟,那别人会不会对他的残疾兄弟有所说道呢?别人的闲言碎语对这个人结婚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呢?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残疾人本身,而是“残疾”这个事情对整个家庭的影响,对其名誉是否有污损。我可以告诉你们一个故事,我很喜欢收集这种故事。我是犹太人,这是一个关于犹太文化的故事。一对年轻的男女要结婚了,他们去见为他们主持婚礼的牧师,新郎告诉牧师他有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弟弟,他不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担心他对婚礼会有影响。这时牧师说,你弟弟坚决不能参加婚礼。几天后,新娘的奶奶生病了,不能长途跋涉,为了老人,准新人决定在新娘奶奶的小镇举办婚礼,于是他们又去见了新娘奶奶所住的小镇上的牧师。当牧师问到新郎的家人时,新郎说他有个残疾人弟弟,但请牧师放心他弟弟绝对不会前来参加婚礼。但牧师却说,根据犹太人的宗教文化,只有具有纯洁心灵的人才能参加婚礼,我们很难判断大多数参加婚礼的人是否具有纯洁的心灵,但唯一值得信任就是你弟弟,他是最有资格参加婚礼的人。

  李向振:这真是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也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在我出生的那个村子,有个精神失常的姑娘,她父母在养了她三十年后,因为年迈实在无力再对她进行照顾,就把她弄死了,但这对老夫妇却对外宣称这个傻姑娘丢了,结果全村人出动帮忙找了三天也没找到,我也是参与寻找的人之一,最后认定傻姑娘走丢了,老妇临终前说出了实话,是他们老夫妇俩自己淹死了那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孩子,其实我们早就猜想到了这个事实。

  舒曼:哦,很让人难过的一个故事。这类故事也是我想搜集的,你们可以更多的整理类似的故事。作为民俗学家应该对这样的故事进行研究,因为这类故事非常有研究价值。

  李向振:我们发现,对于“污名化”问题,故事的讲述非常重要,而且故事的意义有很多种,讲述者和听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理解的意义。也许搜集这些故事并对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进行分析,会有很大的学术空间。

  舒曼:是的,关于“污名化”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民间故事中找到很多例证。许多“污名”在民间故事中是以非常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有时“污名”在民间故事中也并非全是坏的。例如有一对夫妇想要有个孩子,可是好多年过去了,他们仍没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但最终他们有了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孩子,被称为拇指姑娘。一开始这对夫妇很失望,但后来这对夫妇却很高兴因为这毕竟是个孩子。这种例子很多。

  李向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到“拇指姑娘”的故事了,还有“睡美人”的故事,大概都能从这些角度去分析。另外,您能谈一下残疾人叙事研究的方法吗?

  舒曼:这是一个新的研究,具体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我的做法是,首先让他们(被采访的残疾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如果他们能完整讲述自己的故事的话。如果你只是问问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很多人很高兴告诉你,高兴别人关心自己,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我认为这就是叙事研究的方法,让别人告诉你他们的故事。在询问时,你不能仅仅问他们身体残疾的内容,而是需要问他们整个的生活,对吧?问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关于教育,关于工作等,你也可以让他们谈谈对于“污名”的看法等。你会发现他们很愿意告诉你他们的故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董晓萍]经典民俗学批评与发展
下一条: ·[陶立璠]比较民俗学的话题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