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靳志华]人类学视野下物的文化意义表达
  作者:靳志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1-07 | 点击数:7049
 

  附着在物品身上的象征寓意远不止于此。如果我们承认,礼物的馈赠与库拉圈交易是某种意义上的互惠行为,“能够建立稳固的关系,使人们确立了相互帮助或彼此间的利益”的话,物品的集中再分配则在流动的过程当中,体现出地位与等级、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绵密关联。物品的再分配,从物资协调上的功能上讲,它维系了群体或保持了群体的发展。而在社会层面上,在彼此沟通,以及作为成员臣服中心统治者的仪式,维系了合作体系本身。酋长对产品的汇集激发了团结与集体主义精神,建构了社会结构,规训了社会秩序与社会行为组织的集中化。在对物品的处理和使用上,“夸富宴”可以说是这种形式的极端表现:首领或者族长拿出自己长期积蓄,大办宴会挥霍物资。这种对物品的炫耀式经济消耗实则是对权力和声望的合法性获取。换言之,更是一种社会资本获取的有效途径,物品也随即成为了这种资本获取的载体和工具。

  伴随着物品的流动,呈现着人与人具体的社会关系,抑或互利互惠、抑或身份等级地位的差异等等,不一而足。安妮特·维娜(Annette Weiner)则提出了对物品“不可让渡性(Inalienability)”的观点。在她看来,尤其是在礼物当中存在着既保留又赠予的特性,也在此回应了根据抽象价值而提出的理性的商品交换。也由此,这种不可让渡性让我们更加留心和警惕物品身上那些象征价值的存在。正是这种象征价值,物品才具有不可让渡与交换的性质,以及这种流动性所体现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亦如阎云翔所言“礼物被视为传达重要的精神的信息——诸如关心、眷恋、道德系关怀和感情联的最有力和最受欢迎的工具之一。换句话说,不是礼物的精神而是人的精神将馈赠双方联系在一起,不是物品而是通过物品传达出来的人情是不可让渡的。”

  可以说,物的流动始终遵循着某种特殊的路径且具有功能上的目的指向性。流动路径的选择与改变以及由此导致物的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关系的构建、维持或重塑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为例,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是当地苗族重大的民间节日,亲属朋友之间以共食猪肉、抬猪腿为仪式重要内容,以此联接与维系群体社会关系网络。节日中对猪腿的分配有着严格的规定,主人家把带尾巴的猪腿(不分左右)一定要送给姻亲舅舅(大舅),其余则送给二舅、姑爹等至亲。如果猪腿被主人家有意或无意分错,也就意味着社会关系以及亲疏秩序的打破,社会交往也有可能就此中断,不再继续做一门亲。同样,在云南佤族诸多的仪式实践中,送猪腿、分肉亦是其仪式重要的环节。猪手和猪腿在族亲和姻亲间有序传递,并伴随着明确的流向性。

  猪腿以家庭中最高的辈分为流动参照,首先是在直系兄弟间,继而在堂兄弟以及远房族亲间传递,围构成一个封闭的家族血缘循环圈。同时也维系了在地缘关系上(姻亲)的社会交往功能。仪式中的分肉习俗强调着一定社会关系的凝结,并以一个实物作为社会关系的载体,集中指向了社会生产及再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和社会关系的塑造。正如萨林斯所说“实物流动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某一特定的社会关系可以界定物品的既定流动,但某一特定的交易也同样能促成特定的社会关系。如果说朋友创造出礼物,那么礼物也创造出朋友。”

  基于物品的流动而达致的社会关系,亦可以说是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如茶马互市、民族贸易、域外丝绸之路以及和亲等。以朝贡为例,朝贡体系之下的物品馈赠不仅在于一个区域中心与边缘的划分,更在于一个等级制度、身份地位的确认。可以说,“朝贡贸易在本土与异域之间制作了一个‘礼尚往来’的物化程序。”而这一物化程序也承载并维持着地方特殊性和中心普遍性的社会关联。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王铭铭]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
下一条: ·[姬广绪]社交网络与群格补偿
   相关链接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