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梁昭]和美国民俗学家马克·本德尔教授一起看《百鸟朝凤》
  作者:梁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8 | 点击数:5727
 

  再说说电影里故事发生的时间。这是本德尔教授提出的第一个疑问。他错过了影片开头字幕显示的“1982年”,而对影像表现出来的时代感到困惑。“影片后来提到‘非遗’,这是最近15年以内发生的事情。那整个故事,我想应该是文革之后的故事,因为电影里没有表现出社会混乱”。但是人物的着装(T恤)、包装得很好的香烟,让他又不敢肯定故事始于1980年代初——那时他正在中国访问和教书,对城乡风貌很熟悉,因此觉得这些物品不应该出现在80年代前期:“现代化的东西很久以后才传播到中国的农村”。无独有偶,回来以后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个网友也对类似的“穿越物品”提出质疑。

  在时间问题上,我还想到,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除了最后的部分用一些情节快速地交待了所处时代以外,其余部分都没有谈及任何社会问题;仿佛之前的无双镇是一个独立的孤岛。总之,故事的时间设置在1982年至1990年代的陕西黄土塬。但由于细节的不严谨,以及刻意回避对1980年代的表现,所以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影像叙事没有给人明显的时间性。

  “乐坏”而“礼崩”

  “你觉得唢呐好听吗?”我有意问本德尔教授这个问题。不料这位民俗学家回答道:“我觉得好不好听不重要,这个声音是吹给神听的。”

  正如罗安平所说,这是一部表现“声音”的电影——唢呐的声音,唢呐声音的兴衰,吹唢呐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题:为正在消逝的唢呐文化传统叹惋,批评现代化对乡村社会的吞噬和剥削。在之中,唢呐的声音曾代表着乡村社会稳固的秩序、严明的“规矩”和“礼节”。而这个声音的“变调”和消失所意味的社会改变,让我想起圣人所说的“礼崩乐坏”。

  “你觉得唢呐好听吗?”想到影片里有一段中国式的“洋乐”与唢呐乐的“对抗”,我有意问本德尔教授这个问题。不知道在“洋人”的耳朵里,这个声音(实际上也是经过了改革的现代唢呐声音)是否入耳?

  不料这位民俗学家回答道:“我觉得好不好听不重要,这个声音是吹给神听的。”

  这个非常“人类学视角”的答案让我们非常兴奋,接着讨论起唢呐的功能来。正如影片表现的那样,唢呐只用于红白事,这说明它并非为了“娱乐”的“乐器”,而是用于礼仪大事的乐器。在“艺城志”读者群的讨论里,来自贵州的小伙伴们纷纷表示,贵州的唢呐也多用于葬礼。在葬礼上,唢呐的吹奏方式与死者生前的德行相关,唢呐声代表着对死者的道德评定,——“这是给天上的神灵听的”,本德尔又强调了一遍,指了指自己头顶上方。

  近年来,中国的流行文化界十分重视民歌与民俗。上个学期,制作流行音乐的吴虹飞来到川大,在我们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硕士生的课堂上进行了一次交流。她回顾了1980年以来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批评“受西方的影响太多”;而她自己从一个前沿摇滚歌手,正在逐步“回归”民间——在她的本民族(侗族)里“寻找原声唱”。在成都地区,也有不少彝族音乐人,立志把彝族民间的歌改编为流行歌曲。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戏曲艺术,传技艺更要传精神
下一条: ·[萧放]避免民俗文化过度消费
   相关链接
·[李雨露 沈昕]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非遗文化场域空间生产的实践研究·[顾康顺]用乐成俗:苏北乡村唢呐班民间仪式用乐的行为逻辑
·[丁庆旦]断裂的传统与现代性自救·[郑杰修]活态与衍创:大竹竹唢呐艺术的非遗传承凝视
·[金丹妮]农村葬礼中的低俗化现象研究·[赵树冈]革命、传统与现代性:西方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向度
·乌丙安:传统与现代应该“血肉相连”·法国手工艺专家Marie:中国手工艺欲实现跨越性发展,需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乌丙安: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传统与现代:正在相融中
·[刘德龙]坚守与变通·[笔谈]春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变异与保护
·[谢东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黎族婚俗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彭兆荣 郑向春]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
·传统与现代齐飞 传承共先行一色·[柯杨]陇东民间艺术:在传统与现代间行进
·座谈:民俗是传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变还是不变 元宵节在传统和时尚之间变迁
·台湾元宵节: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不眠夜·叶春生:春节──传统与现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