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吉布呷呷]浅析凉山彝族丧葬中的哭丧文化
  作者:吉布呷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4 | 点击数:16264
 

  哭老年人的哭丧辞

  凉山是个彝族集聚的地方,多数都还保留有自己的丧葬文化。在哭丧中的文化是很丰富的,但是对死者不同的年龄就会唱出不同风格的哭唱辞。在老年人的丧葬中一般都是以悲替喜,因为彝族人的生死观是很明确的,有生就有死。在生物中唯有人类才知道自己是一种会在时间中走向末日的生物。虽然原始人对时间的连续性和不可知逆性的意识不象现代人那样清晰,但这一点是清楚的,时间是人难以控制的外部力量,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必将由儿童成长为青年、壮年,最后衰老而死亡。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写道:

  一定的生命的一定终点

  永远在等待着每个人;

  死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必须去和它会面。

  的确,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必然结局。

  人类是高居于生物进化阶梯之巅的万物之灵,可是,人的万能恰恰在死亡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上一筹莫展,落入了无底的深渊。彝族朴素地认为有生就有死,生死是人生的连续反映,该生的生,该死的死,并非能所为的。“自己能知明日苦,自己不知明日死。(cotshacosyp,cotsycoapsyp)”。他们觉得,即使人的躯体死了,灵魂不死,灵魂可以由后代、亲友祭送上天,“跟祖父擀毡去,与祖母织布去”而已。有首诗就说明了他们对死的认识:

  万物都会死。

  灵堂之首黄帝老爷也会死,

  蹄类之首大象诗赛也会死,

  禽类之首孔雀娥冷也会死,

  英雄之子哈意颠古也会死,

  毕摩之子毕嫫阿拉也会死。

  虽说太阳不死,

  云雾遮挡便算死;

  虽说月亮不会死,

  一月不是死半月?

  虽说蛇不死,

  脱壳一次便算死一次。

  不是不会死,

  世间哪有不死之理呢?!

  在凉山彝族人的观念中没有脱胎换骨之类倒说“艰难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cojjocoxshaqipnyietli,bboxhxohxomusy)”。所以对老人的吊丧仪式是以喜代丧来完成。

  下面这一首是布拖一带对老人的《哭丧辞》:

  哭辞是这样的:

  世间灵掌类,

  没有不死的;

  凡间有蹄类,

  没有不死的;

  长叶开花类,

  霜雪来了谢;

  生根长杆类,

  火塘里边完;

  山神沟神也会死,

  獐子宠曲也会死,

  云雀博意也在死,

  人类天帝也会死,

  伟母大人也在死;

  畜类长者也会死,

  大象使省也在死,

  鸟类长者也会死,

  孔雀丽鸟也在死。

  俄卓(西昌)塑像说不死,

  三年一修也算死。

  世间的人们——

  谁人可免死?

  树有百二十

  老了成腐植;

  猪喂百二十

  肥了入火坑,

  老人您死后,

  手莫往回抓,

  脚要往回蹬,

  留下平安给后人。

  这首唱辞表达了彝族人对万物的认识和人生的生死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意识,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其中也是彝族人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对年轻死者的哭辞

  在哭丧辞中对年轻人死者的哭辞是最为悲壮的,亲人们嘶声裂肺地为死者哭唱,都是发自个人内心世界的独白和伤感,旁人听起也被感化。其内容也是具有其他哭辞不同的特点。

  哭辞是这样的:

  阿古阿古啧了哟(愤恨、悲怆的发语词)

  松柏未粗风吹倒,

  英雄未老离人去。

  围墙塌一方,

  必伤里面屋;

  箭柄脱一截,

  必损手掌心。

  阿古纳阿古啧了哟,

  牛角尖的早脱落,

  小伙勇的先离去。

  好象阉羊一闪而消失,

  如象虎豹一跃而离去。

  您去了以后:

  您曾走过的地方,

  成为虎狼穿行路;

  您曾坐站的地方,

  成为野鸡鸟鸣的地方。

  可怜的年轻人啊,

  恐怕犹如孤狼山头跑,

  恐怕独鹰天上飞。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2016年5月11日 00:00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马福贞]童谣里的文化教养
下一条: ·守住承载乡愁的农村传统景观
   相关链接
·[杨雨秋]从南汇哭丧歌看出嫁女和入赘婿的身份认同困境·[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
·[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
·[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
·[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陈永香 等:《彝族史诗的诗学研究——以<梅葛><查姆>为中心》
·[叶宏 李金发]神话的结构与彝族生态文化·[李容芳]文化秩序与少数民族村落仪式民俗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