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中国史诗传播要找到利益平衡点”
——专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朝戈金
  作者:朝戈金 陈莉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30 | 点击数:6114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江格尔传奇英文版 ) 书封

  国际传播要找到机会和契机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史诗的国际领域传播是怎样的情况?

  朝戈金:国际上,目前还主要依赖翻译介绍的读本,三大史诗都有外文版。但是还不能说有很广泛的影响,有些事情是要几条腿走路才行。德文版的《格萨尔》译本,我看到的是供研究用的,不是老百姓能轻松阅读的普及读本。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玛纳斯》的英译版和德译版在同时推进。译者卡尔.赖歇尔先生很厉害,是行家。我们希望这个本子将来影响能大一些。蒙古族《格斯尔》的英译本现在也有位澳大利亚学者在做。他是资深的蒙古学研究专家,将来会出来高品质的译本。

  但是这些高品质的译本是不是一定有很多人看?人家原来不熟悉你的故事,不是说翻译过去就一定会赢得满堂彩。

  现在中国史诗走出去的困惑是,比如英译本出来了,人家研究不研究,咱们说了不算。而且研究还有更多困难,语言的和文化的,何况民间传唱的情况那么复杂。

  德国的畅销书中,《荷马史诗》的印本还很靠前,而且一直保持畅销,有点像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过个十年八年印一版,肯定还会卖得动,因为有基础,所以不断有人看。

  如果有好的契机就会不错了。像《狼图腾》,先卖了改编的版权,最后再拍成电影,现在就变成一个热门话题了,它的影响和名声一下子就大了。假如,将来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可以颁给除了作家文学之外的作品,如《格萨尔》,很多国家的人会好奇,这是什么?我得看看为什么能获奖呀?有什么名堂?史诗的传播有时候也需要契机。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传承比较好的是哪一部?

  朝戈金:蒙藏《格萨(斯)尔》传播最广,在周边不少国家中都有,在国内也不止在一个民族中有传承。它超越了语言的藩篱、跨越了族群边界,乃至跨越国界在不同的国家中传播。这说明它有特殊的魅力。

  晚近发掘的苗族史诗《亚鲁王》,也开始产生影响。当然学术界的研究和确认需要一个过程。《亚鲁王》的传播范围很有限,就在贵州麻山的一小块儿地方,但不是说传播不广就不好。《亚鲁王》与当地民众生活结合得最为紧密。

  不仅是少数民族民间资源的开发,汉族的民间文化资源开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都还是长期的任务,而且艰巨。

  比如,汉族四大传说《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祝英台》,它们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对它们的市场化推广也还没有太成功的例子。

  现在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再利用,也应该多少有点宽容。就像是找不到路,朝着东南西北各处都要尝试,有人愿意尝试,那就尝试尝试。假如往南、往西都不行,咱们就知道以后不往那个方向走了。这样的尝试,本身也很宝贵,是一种资源。你不试水,光是坐而论道、横加指责或乱发牢骚,都不是积极的态度。要勇敢尝试才能闯出一条路。

  我们有也不能光盯着商业上成功不成功。文化的价值,不见得都能体现为物质价值。某些理念和价值观的输出,目的是要让别人理解你,这就需要影响别人。我们要告诉别人,我们的爱恨情仇,我们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态度、面对灾难和挑战时的勇气,我们如何看待出生和死亡,等等。别人知道了,就会更多地懂你,别人对你了解越多,误解就越少。文化传播的意义在这儿,也不光是说商业上一定要怎样。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16-01-2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六十年民间文艺守望中绽放辉煌
下一条: ·赵珩谈老北京的岁时节令戏
   相关链接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刘春艳]民间傻女婿故事的跨文类传播与文类互构·[林玉惠]中国珠算的民俗经济发展史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金卿莹]秦汉义乌颜乌传说与儒家孝伦理的传播
·[纪秋悦]圣俗之间:清代以来《红罗宝卷》的抄写、刊印与仪式实践·[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