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燕琴]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作者:王燕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6 | 点击数:10580
 
道教有不少神仙直接来源于古代的神,如道教所崇拜的各种星神便来源于《礼记·曲礼》记载的对四方二十八宿星神的崇拜,中国古代所崇奉的东王公、西王母等也被道教进一步神化为道教的神仙领袖等。除此以外,中国古代民间的造神技巧也被道教所继承。中国古时候,便有把伏羲、神农、黄帝等奉为神灵的经历,道教产生以后,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了。不仅是功臣名将、道德高尚的人,甚至一些死于非命的孤魂野鬼也被当成神灵,享受人间的崇奉。可以说,民间不断地为道教提供养料,是道教源源不断的资料来源。
佛教也是如此。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开始了其中国化进程。正如道教一样,佛教也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吸收养料,走与中国传统信仰相适应的道路。印度大小乘佛教均传入中国,但比较受中国人欢迎的却是大乘佛教,原因在于大乘佛教认为有无数佛,这与中国传统的信仰模式相一致,容易为中国民众所接受。进入中国以后,佛教的神佛队伍进一步扩大。佛教在中国民间信仰的基础上,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佛教俗神。如在民间广有香火、广受欢迎的关羽,不仅大受道教青睐,佛教也对其伸出橄榄枝,把他列为护法伽蓝神之一。而佛教原本就有的观音菩萨,传入中国以后,为了适应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心理,也发生了改变。不仅性别由男变成女,还增加了形形色色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身,如水月观音、鱼篮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和观音老母等。不同的观音化身还具有不同的传说故事,有些故事也是完全中国化的。此外,观音的道场也从南印度洋转移到了中国浙江的普陀山。中国人以自己的传统的信仰实践为基础,改造着外来的佛教。中国的民间信仰,加剧了佛教的世俗化和民间化。
而活跃于民间的民间宗教,更是离不开广泛流行于民众当中的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极为密切,以至于不少人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事实上,民间信仰不同于民间宗教。民间宗教具备了宗教的要素,与民间信仰相比更有组织性和系统性。不过,由于二者具有共同的活动空间及受众队伍,民间宗教还是无法脱离民间信仰的影响,民间信仰在民众精神生活中长期流传所形成的深厚的积淀无疑为民间宗教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为许多民间宗教所共同信仰的“无生老母”,其身上便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的影子。由于受民间信仰的影响,民间宗教的神灵队伍,同样是庞杂多样的。如一贯道不但信奉无生老母、弥勒、关帝、吕祖、观音、孔子、老子、释迦佛、李铁拐、何仙姑等,还信耶稣、穆罕默德。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不能不说是受传统民间信仰习惯的影响。
而基督教虽为一神教,但在传入中国以后,也宽容了不少。中国有些信徒为突出基督教的地位,常常说上帝是“最大的神”,这实际上给多神信仰留下了空间。不少中国基督教信徒在信仰上帝的同时,对道教、佛教、民间的神祇也并不排斥。这种宗教宽容性源于中国长期的民间信仰习惯。箫志恬在《当代宗教问题的思考》中曾说: “广大群众中普遍存在的鬼神观念是基督教发展的沃土。”②这说明民间信仰是基督教传播与发展的社会基础。由于文化背景的关系,民间信仰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仍将继续存在。
中国历来流行多神信仰,这与中国与生俱来的信仰习惯是分不开的。从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到各种各样的民间信仰,都影响着后来产生的中国宗教的多神化倾向。宗教产生后,在宗教与民间信仰的相互影响下,这种倾向被强化了,并最终成为中国宗教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民间信仰增加了中国宗教的功利性及世俗性色彩
 
民间信仰的功利性特征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有需要,神就可以被创造出来。民国《龙岩县志》云:“南人好鬼,振古如兹。石或称公,树或能灵。泥塑皂隶,更呼爷爷。疾病掉臂医门,乞灵木偶。”③可见,在民众心里, 只要是有功于民众或能够造福于民众的东西,不管他是何种生物,都可以成为神。不仅南人如此,处处皆然。这便是中国的神灵队伍为什么会如此五花八门、庞杂繁冗的原因了。而对于民众自己所创造的神灵,其受欢迎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在民间,最受欢迎的神灵往往不是那些处于谱系顶层的神仙,而是与民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 或者是那些据说十分“灵验”的神。尽管如此,这些神受欢迎的程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众对自己所信仰的神灵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相当功利的。当民众认为某一神灵“灵验”时,会不惜花费重金为其塑金身、请戏班。反之,当发现它似乎不再灵验时,民众也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它,甚至想方设法折磨它、凌辱它。在不少地方,发生大旱时,在祈雨无效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怪罪于神灵,会把神像置于炎炎烈日之下,使它尝尝烈日下暴晒的痛苦。甚至有些地方还会“毒河”,即毒死河中之鱼,以此来惩罚龙王,逼其降雨。这应该是中国神灵信仰中比较富有特色的地方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春声]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
下一条: ·[纳钦]复调式祭祀仪式与复合型民俗角色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秦贺]民俗学与舞蹈学双重解读下烟台篮子灯传承路径研究·[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