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宗迪]天文学史上的“织女”与“牛郎”
  作者:刘宗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2 | 点击数:6153
 


天鹰座的牵牛郎


  牵牛星,即西方天文学中天鹰座α(Altair,源于阿拉伯语的Al nasr-l’tair,意为“飞翔的大鹫”),其在夜空中的位置为赤经19h50m47s,赤纬+08°52′06″,视星等0.77,牵牛星也非常明亮,是夜空中排名12的明亮恒星。每到夏日,牵牛星高悬天顶,散发着明亮而皎洁的光华,它跟织女星、天津四(天鹅座α)组成璀璨夺目的“夏季大三角”,辉映夜空,十分引人注目,必定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关注。

  《夏小正》里两度提到织女,但没有提到牵牛。

  牵牛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另一篇重要的华夏时序之书《礼记·月令》之中,即“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所谓“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意谓仲秋八月,太阳运行到东方的角宿,黄昏的时候,牵牛宿出现在南方,拂晓的时候,觜觿(即西方白虎七宿中紧邻参宿的觜宿)出现于南方。

  然而,此牵牛却非彼牵牛,而是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察的方便,在靠近日月运行轨迹的天穹赤道附近,围绕周天找出28组星,分别给它们起上名字,测定方位度数,作为观察日、月和行星运行的坐标,这就是所谓二十八星宿。天文学家根据日、月运行相对于某个星宿的位置,就可以准确地测定其所处的度数,并据以确定季节、月、日、时辰,制定准确的历法,而占星家根据五大行星相对于某个星宿的位置,则可以占断吉凶。

  这二十八星宿就是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恒星坐标系统,其作用相当于西方天文学的十二星宫。二十八宿,四方各七,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月令》仲秋八月提到的牵牛就是北方七宿中的牛宿,它跟银河边与织女星隔河相望的牵牛星并非一回事。

  同一片天空上,为什么会出现两颗叫牵牛的星星呢?而且,北方七宿的牵牛与银河边守望爱情的牵牛,近在咫尺。古人如此乱点星官,难道不怕织女认错情郎上错轿吗?

  这倒不必替古人操心。银河边的牵牛明亮耀眼,而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则要黯淡得多,与织女的情郎相比,毫不起眼。更重要的是,银河边的牵牛还有一个别名,叫河鼓,足以让仰观天象的人们,也让织女,不会把它跟那个不起眼的冒牌货混淆。《尔雅·释天》说:“河鼓谓之牵牛”,就是说,牵牛又名河鼓,这是银河边的牵牛。

  那么,牵牛其星何以一星而二名,既名牵牛,又名河鼓?牵牛其名又何以一名而二星,既指织女的情郎,又指北方的星宿呢?这个问题曾是中国天文学史上一个众说纷纭的公案。上古先民们为了方便观察起见,所选择的肯定是那些明亮的、易于辨认的星星,而不会选一颗渺小的、不起眼的暗星。牵牛南边的那颗小星,之所以后来居上,冒名顶替了牵牛的名头,只是由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靠近赤道、环绕周天的星宿坐标,因见原先的牵牛星的位置比较靠北,远离赤道,因此才不得不在它的南边找到另一组星,作为星宿坐标,并张冠李戴地把“牵牛”的帽子戴到了新贵头上,为了区别,原先的牵牛就不得不改名“河鼓”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2014年08月01日 08:52:48 15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宗迪]“鬼”是人的另一半
下一条: ·[陈斐]读赵子贤先生《西和乞巧歌》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