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锡诚:心无旁骛的民间文学守望者
  作者:记者 李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7 | 点击数:4025
 

  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

  翻阅刘锡诚送给记者的一本《刘锡诚文章著作要目》,密密麻麻70页写满了这些年他出版的书籍的书目,从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民间文艺学四十年》,到近几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等,林林总总全是先生的心血,其中有两部著作填补了我国在民间文学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白。

  一是《中国原始艺术》的出版(199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民间文学与原始文化、原始思维难解难分的联系。从1992年秋天起,我花费了差不多6年的时间,系统阅读考古发掘的报告和考古学的著作,最终完成了这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原始艺术研究’。”刘锡诚说,不研究原始艺术及原始先民的逻辑思维方式,就难于知道和破译民间文学的所来之径和所包含的内容之神秘、斑驳和多样。已故民俗学大家钟敬文看到《中国原始艺术》出版后非常欣喜,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过去有关原始艺术的著作,都是外国人写外国原始艺术的,没有人写中国原始艺术的书,更没有中国人写中国原始艺术的……系统地研究中国原始艺术,锡诚算是第一个。”

  二是《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出版(2006年,河南大学出版社)。“从我在北大读书时起,就开始积累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的史料,再加上50年代、80年代前后两度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也积累了大量的学科发展史料。进入21世纪,从学科讲,百年的民间文艺学史要求有理性的回顾和总结;从个人讲,到了70岁,也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于是,2003年,我下决心写一部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理清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脉络和思想理论体系。”刘锡诚说。这部98万字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现已成为我国许多高校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有生之年,我还会做修订,以弥补批评家们指出的不足,使其更尽如人意。”

  现在是进行冷静科学反思的时候了

  刘锡诚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在学术上,我是个两栖或多栖人物。有两个头衔值得自豪或骄傲:文学评论家和民间文学研究者。”其实,先生还有另一个重要头衔值得自豪:他是改革开放之后较长一段时期之内(1983—1989),中国民间文艺学界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说,上世纪80年代刘锡诚在主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期间,就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展我国民间文艺界的学术研究,其中就包括“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这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这个工程随后的开展同他的努力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他的一些思考、工作方式也给三套集成留下了特殊的烙印。

  自2003年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后,刘锡诚又被文化部聘为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他十分珍视这一头衔,自觉地打破了惯常的生活,走出书斋,参加评审、辅导、督察工作,并撰写一些文章,积极为各地工作建言献策、答疑解惑。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莉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开展相关教育和保护工作时有许多困惑,比如,迷信与俗信应该如何区别?我们该如何看待民间信仰?刘先生于2005年写的一篇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信仰和神秘思维的问题》,充分肯定了民间信仰的价值。他引用顾颉刚《天地间的正气》中的一句话:‘情歌,是从内心发出的。宗教的信仰,也是从内心发出的。这两种东西的出发点和它的力量是相同的,同样是天地间的正气。’这篇文章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

  刘锡诚虽是80岁老人,但对非遗工作的思考从未停止。他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走过的10年,是了不起的10年,把长期以来被主流文化所鄙视、被贬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给挖掘出来了,提升到了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原生文化宝库的地位,但时至今日是进行冷静科学反思的时候了。

  “比如,前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申报工作,是在2005年至2009年全国非遗普查还没有进行或还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一些深藏在民间的有重要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项目,并未能进入非遗工作干部的视野之内,仍然沉睡在老百姓的记忆中。今后,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工作应建立在扎实的田野调查采录基础上……”

  对于未来,刘锡诚表示:“在我余年的时间表上,民间文学的研究还会持续,至于还能写出什么东西来,只有上帝知道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年7月25日第7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江小蕙]我的父亲江绍原
下一条: ·[刘跃进]邓绍基先生的学问人生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